本報記者張漫遊北京報道
信用債違約由2019年的民企蔓延至國企,如今風險還在持續暴露。
繼此前市場機構全面排查持倉地方國企信用債風險之後,12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通知,要求對近期和2021年度企業債券本息兑付等風險進行全面系統排查,對已發行企業債券情況開展專項檢查,提高企業債券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存續期管理水平。
監管層雖屢次出手穩定市場信心,然而隨着“剛兑”被打破,信用債在一級市場的淨融資規模、在二級市場的成交量均呈現“縮水”態勢。
一邊是潛在的風險,另一邊是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後三家銀行被調查的前車之鑑,近期銀行也已經有了調整信用債投資策略及承銷業務的趨勢,投資及承銷門檻雙雙加高。
信用債市場波動較大
“銀行理財債券投資主要分為利率債投資和信用債投資,從債券投資佔比來看,此前銀行理財更偏好於投資信用債。”
以華晨汽車集團、紫光集團、永城煤電控股集團等為代表的信用債違約事件連續出現,引發了市場動盪。
東方金誠公佈的數據顯示,從11月的情況看,前兩週一級市場信用債淨融資額累計達1372億元;但第三週因違約事件發酵,加之到期規模較大,使得淨融資額為-1089億元。
淨融資規模下降的情況延續到了12月。開源證券數據顯示,在12月14日至12月20日這一星期,信用債在一級市場淨融資規模大幅回落至279.99億元,環比減少612.36億元,同時,發行量減小為3130.55億元,環比減少7.99%;在二級市場,信用債成交量“縮水”,為7153.94億元,環比下降0.96%;且信用債收益率以下行為主。
普益標準研究員鄭哲涵認為,如果近期頻出的信用債券違約事件沒有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勢必影響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債市投資者的信心,可能會造成銀行理財投資標的逐步向利率債傾斜。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2020年新增違約債券數量共計142只,雖然新增違約債券數量較2019年的184只有所下降,但債券違約規模卻達到了1626.94億元,達到歷史峯值。
中誠信國際執行副總裁秦媛也預測,在目前存續的信用債中有約8.3萬億元的債券將於2021年到期或回售,整體債務到期壓力較大。
“銀行理財債券投資主要分為利率債投資和信用債投資,從債券投資佔比來看,此前銀行理財更偏好於投資信用債。”鄭哲涵向記者介紹道,無論是2014~2017年的銀行理財全口徑統計,還是2018~2019年的非保本理財口徑統計,都反映出銀行理財債券投資中信用債投資比例近乎逐年上升;至2019年末,銀行理財信用債投資在所有投資標類型中佔比已接近50%,而利率債佔比還不到9%。
“確實已有銀行對債券的配置策略進行了調整,如光大銀行的陽光金18M添利1號理財產品,從產品運作報告可以看出,此產品的前10大持倉資產中已逐步調整債券類投資標的的選擇,逐漸增加利率債配置比例、減少信用債配置比例。”鄭哲涵説。
談及銀行投資信用債時是否會提升門檻,鄭哲涵告訴記者,此前銀行多以債券發行主體信用評級、企業經營狀況、企業所屬區域及行業等因素作為配置指標。“部分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對於信用債配置有比較嚴格的准入要求,評級多為AAA,故近期信用債風險暴露預計不會對這些銀行產生太大影響。而對於另一些以稍低等級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銀行來説,信用債風險的暴露會促使它們提高債券投資門檻以降低風險。”
打破“國企信仰”
永煤債券違約事件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因為該事件表明,即便對於區域內的大型、重要國企,地方政府救助意願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企信仰”受到動搖。
在信用債風險持續暴露、信用債利率下降、成交量減少的背景下,銀行對信用債的承銷業務是否已經發生改變?
“目前來看,永煤債券違約事件造成投資機構對‘國企信仰’的衝擊。”某國有銀行投行部人士感慨道,“2014年前,大家認為債券是‘剛兑’的,不存在信用風險溢價,因此國債和信用債的價格很接近,這在國際上確實罕見。然而,隨着一些民企、國企相繼出現債券違約,如果這些在信用風險溢價方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那銀行的承銷就會受此影響。”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亦認為,永煤債券違約事件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因為該事件表明,即便對於區域內的大型、重要國企,地方政府救助意願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企信仰”受到動搖。“同時,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引起了投資者對於是否存在‘逃廢債’問題的質疑:一方面,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前無償劃出了部分優質資產;另一方面,永城煤電控股集團三季報貨幣資金餘額470億元,遠超所需償還本息,並且違約前21天還成功發行了10億元的中期票據。因此,永煤債券違約事件的發生,也引發市場機構開始全面排查持倉地方國企信用債風險。”
某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指出,信用債的風險對於銀行包銷或持有自有資金進行部分投資的承銷業務會有影響。
上述國有銀行投行部人士認為,從上清所公佈的託管數據可看出銀行承銷規模縮減的趨勢。上清所託管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公司信用類債券託管規模為125987.91億元,當月減少1521.24億元。
“銀行包銷債券的規模減少,除了受信用債風險暴露情況的影響外,銀行近年來資本補充壓力大也是原因之一。在近期資本充足率承壓的背景下,投信用債會使得銀行資本充足率壓力增大,因此銀行會選擇縮減債券投資。”上述國有銀行投行部人士説。
不過,某北京地區銀行投行部人士告訴記者,該行目前對債券承銷業務還沒有明顯調整。“由於我們發債的主體都是在京的大國企央企,總部及一級子公司調撥資金的能力還是有保障的。我們行北京地區的風控水平一直較嚴,信用債爆雷一定會影響和強化風控策略,倒不至於導致業務停頓或驟減。由於我們近幾年對其風控一直很嚴,開展的業務不多,所以有些國企出問題對我們的波及也有限。”
上述國有銀行投行部人士表示,信用債持續暴露,對於單純賺取中間業務的債券承銷,部分銀行可能會提升准入門檻。他認為,此前永煤債券違約事件後,三家銀行被調查也給銀行業敲響了警鐘。“但由於單純承銷債券,不會影響銀行資本,因此仍會有銀行不會調整准入門檻。”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