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認為中小銀行要加強聲譽風險管理
在我國銀行業體系中,中小銀行是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的區域性或者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根據央行金融穩定局今年上半年末披露的數據顯示,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中小銀行共4005家,資產規模近80萬億,約佔整個銀行業體量的25%。中小銀行推動行業轉向公開競爭經營、積極踐行普惠金融、商業化運作和管理,在我國銀行體系中發揮着獨特作用。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小銀行發展歷史較短,總體規模不大,經營區域集中,導致經受的風險事件考驗比較少,業務模式和品種結構比較單一,風險管理能力尚顯不足。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衝擊、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由於人才、技術、能力、內部管理等存在多方面差異,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更是逐步分化,多家中小銀行接連出現風險事件。
近年以來,中共中央不斷細化對於金融領域防控風險的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站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尤其是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今後三年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同年,國務院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會議中多次要求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央行、銀保監會先後調整內部架構,強化對金融風險的預警、監測或應對。包括央行、銀保監會等在內的多部門先後出台《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多個重量級政策,對中小銀行的資產、股東等多方面進行規範。同時,依據中共中央及國務院指示精神,央行與銀保監會依據各自職能,陸續出台了多項政策、調整MPA指標或不良率認定標準等、進行“票據互換操作”“定向降準”“控制宏觀槓桿率”等多種操作或組織“摸底評級”“‘三三四十’專項治理”等多次行動,加強各部門協調配合,壓實主體責任,持續“嚴監管”態勢,幫助中小銀行降低不良率、補充資本及完善公司治理,引導中小銀行迴歸本源。
隨着監管部門不斷紮緊制度的籠子,中小銀行的風險得到了初步遏制,相關動態也不斷被外界所關注。在輿論場中的直接體現是2017年以後輿論議題多元化、多級媒體參與及報道量提升。具體來看,2017年,輿論主要關注中小銀行監管處罰、業務規模及IPO相關動態;2018年,新增對於中小銀行資產質量、業績、補充資本、股權出讓等動態的報道;2019年及2020年,新增中小銀行謠言事件及金融科技轉型的相關報道。其中,不僅有《證券時報》《金融時報》《經濟觀察報》等多個重要傳統媒體參與報道及討論,還有中國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金融界等主流網絡媒體參與報道及討論,帶動輿論對於中小銀行風險防範化解相關動態的關注度直線上升。
在此背景下,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金融編輯部撰寫了報告《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與聲譽風險管理須並重》,《報告》從近年來國務院、央行、銀保監會三方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的工作部署以及輿論關注熱點切入,分析中小銀行目前面臨的多重聲譽風險,並給出相應的研判建議,幫助中小銀行做好聲譽風險管理。具體來看,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梳理了近四年國務院、央行及銀保監會三個主體在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上所做的工作部署,涉及政策、會議指示、文件等數百條;第二部分對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的相關輿論議題及具體的媒體報道進行梳理,基本囊括近四年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相關的輿情熱點以及重要熱點事件的報道;在第三部分,針對這些輿情熱點,剖析認為監管防範化解中小銀行風險過程中、中小銀行自身治理體系和風控問題以及中小銀行聲譽的脆弱性均容易引發中小銀行聲譽風險。報告認為,中小銀行風險不斷暴露出來,客觀上給部分中小銀行帶來了一定的聲譽風險管理壓力。從近一年引發中小銀行聲譽風險的相關案例來看,某一方面的敏感事件被報道後,往往會引發輿論對於涉事行近期過往負面事件的綜合關注,包括但不限於資產質量下滑、不良率高企、IPO受阻、股權轉讓不順、高官被查、屢屢“踩雷”等,為涉事中小銀行帶來嚴重的聲譽危機;最後,從常發的危機事件應對、企業文化建設、形象與品牌打造三個方面出發,給出相應的聲譽風險管理建議。本報告建議,中小銀行應與監管保持有效溝通,強化風控和內控管理,加強信息披露和利好信息的傳播,增強市場信心;提升全員聲譽風險意識,建設本行優良企業文化,吸引並留住人才;迴歸本土,打造本行特色品牌,做好形象宣傳與媒體關係維護工作。
欲獲取完整版報告《中小銀行防範化解風險與聲譽風險管理須並重》,請致電諮詢010-65363225。另外,本報告姊妹篇《20家城商行年度輿情分析報告》《農商行年度輿情分析報告》即將於近期推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