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在一百年的非凡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把實現現代化作為念茲在茲的歷史宏願、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接續奮鬥的強大動力、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擔當,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蹟。

文章總結,在一百年的非凡奮鬥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現代化史上的奇蹟。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蹟:中國從一窮二白髮展成為經濟總量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中國社會在現代化的急劇變革中保持和諧穩定,中國人民安居樂業,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這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奇蹟:中國人民從温飽不足到全面小康,歷史性地消除絕對貧困,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這是不斷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的奇蹟:中國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詳細】 

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毛澤東同志提出“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的奮鬥目標。我們黨清醒認識到:“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脱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強調“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上世紀80年代,我們黨提出經濟建設“三步走”戰略,確立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規劃。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在解決人民温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的基礎上,我們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進一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即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詳細】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豐富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從現代化的具體實現形式角度講的,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創造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屬於“現代化”道路,當然要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既要在從農業化到工業化轉變的歷史進程中必然注重工業化,工業化進程必然注重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內在要求注重政治領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領域的自由平等;也要首先注重激活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再進一步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當動能不足、發展失衡時,要注重治理。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式”的道路,在政治上體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在經濟上體現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在文化上體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上體現為堅持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生態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也是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走出來的,它藴含着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探索中國道路而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其中最基本的經驗,就是中國道路既要符合中國國情,也要堅持社會主義。【詳細】 

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文明延續、迭代與創新的鉅變,它不僅集中刻畫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賡續的特殊規律,更在多個維度上探尋着人類文明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後起國家文明覆興的普遍規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時空環境下交融互鑑的普遍格局。

中國式現代化的起步和躍升,仍處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文明秩序之中,中國在全球價值循環中的長期劣勢即是“中心―邊緣”文明格局觀在經濟領域的延續。然而,這種秩序的維護也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高昂成本,產業的向外轉移造成了其內部產業格局的“空心化”和貧富差距的懸殊,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矛盾,為新的文明秩序形成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未來的發展趨向和模式必將影響更大範圍的經濟局勢,這要求中國必須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以自身的現代化推動全球化向互利共生的方向發展。【詳細】 

(文章選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4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