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中國保險業總資產規模的不斷攀升,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實體經濟對於中長期“活水”的“孜孜以求”。雙方結合能碰撞出哪些火花?又有哪些風險值得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在日前由新華網主辦的第八屆金融企業社會責任論壇上透露,截至今年9月末,保險業總資產規模已超2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3%,保險資金(以下簡稱險資)運用餘額超2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8%。
“總的來看,我國險資運用效果是較為穩健的,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我國直接融資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周延禮由此建議,作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險資應着力於以產品為依託,以創新為動力,圍繞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重大戰略配置保險資產,形成與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相適應的保險投資理念。
險資炒股有四大特點
“在直接參與資本市場方面,險資呈現出多重特點。”周延禮認為可以概括為四個關鍵詞。
第一是積極參與。因為有險資作為機構投資者的積極參與,既有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保險機構成為商業銀行、基金公司第三大機構投資者;在股票市場,保險機構業是僅次於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在基金市場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已成為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第二是多種方式參與。險資不僅可以藉助Pre-IPO(上市前私募)形式,在一級市場上直接參與優質標的投資,也可以通過二級市場買入持有優質標的股票。此外,近年來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還通過設立專項產品,積極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第三是穩健投資。險資在投資標的上,偏好高股息、低估值的資產;在投資模式上,主動投資減少,市場化委託增多;減少交易行為,持有時間週期較長。
第四是潛力巨大。周延禮表示,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險資投資配置比例在17%~32%,在這方面,我國還有着較大的發展空間。
錢多不任性,合規第一位
險資之所以能積極擁抱參與資本市場,離不開監管者對保險業資金風險的全力防範和化解。
12月10日,銀保監會對外發布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已有31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業運營,管理資產總規模約18.72萬億元。
據周延禮介紹,近年來,銀保監會按照統一部署,穩步推進問題機構風險處置工作。截至目前已對四家保險機構在不動產、股票、關聯交易、股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監管約談、風險提示、行業通報等措施,促使公司整改。
此外,近年來銀保監會還加強了對重點領域的監管力度,全面壓降險資關聯交易額度,開展保險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監管和評估,對險資運用的違規問題開展排查。到目前為止,已公開點名近20多家保險公司。
履行社會責任
堅守中長期資金“陣地”
圍繞促進險資投資履行更多社會責任,周延禮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堅持深化險資運用的市場化改革,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為引領,進一步深化險資運用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長期資金優勢,支持鼓勵引導險資,增加對新型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供應鏈以及醫療、健康、養老等社會服務領域的投資支持力度。鼓勵保險資管機構加大業務創新力度,加快資管產品的創設,為數字經濟製造業設備更新以及技術改造、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對接中長期的資金需求,推進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參與中小銀行風險化解和資本補充項目。充分發揮險資機構投資者優勢,配合相關部門推進深化債券市場的改革,加大對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
二是堅持引導培育可持續經營模式,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人身險行業擴面提質穩健發展要求,引導市場機制培育資金運用可持續經營模式。加強保險資產負債管理硬約束,建立和完善險資運用長期考核機制,督促持續加強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夯實和提升長期穩健投資優勢。進一步豐富保險資金運用內控制度體系,增強資金運用審慎性、合規性、安全性,防止險資運用投機化。進一步推進保險行業管理行業擴大對外開放,充分借鑑和吸引國際優秀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先進經驗,為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險資支持。
三是堅持全面從嚴監管導向,守住系統性風險底線。加強險資運用監管,聚焦重點機構、重點領域,將股權結構不清晰、公司治理混亂、關聯交易頻繁異常,投資行為不審慎的保險機構作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監管報告核驗和現場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嚴肅處理違規行為。完善保險資產公司監管,儘快修訂完善監管規章,加大現場調查力度,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開展保險資管公司的監管評級工作,推進市場主體,強化自身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引導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進一步發揮自律管理作用,深化信息披露的監管,探索發揮中介機構、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社會監督力量,推進形成監管合力,守住不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