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3年中國裝載機行業深度研究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佈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財經

裝載機,是一種廣泛用於公路、鐵路、建築、水電、港口、礦山等建設工程的土石方施工機械,它主要用於鏟裝土壤、砂石、石灰、煤炭等散狀物料,也可對礦石、硬土等作輕度鏟挖作業。換裝不同的輔助工作裝置還可進行推土、起重和其他物料如木材的裝卸作業。

從產業鏈來看,上游涉及原材料(鋼材、橡膠等)和零部件(發動機、變矩器等)的供應;中游則是迴轉式裝載機、後卸式裝載機等裝載機產品製造環節;下游的應用領域包括但不限於建築、礦山、公路、港口。近年來,中國的鋼材產量呈緩慢增長趨勢,2022年的中國鋼材產量為134033.5萬噸。總體上,雖然建築業用鋼佔比有所下降,但是製造業活動的復甦有效支撐了製造業用鋼的增長,鋼材行業產量平穩運行,為裝載機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22家裝載機制造企業統計,2022年共銷售了各類裝載機12.33萬台,較上年下降12.2%。長遠來看,隨着社融如預期大規模投放,基建開工量有望逐漸提速,裝載機行業需求有望逐步回暖。數據顯示,2022年的中國裝載機出口數量為42461台,同比增長24.9%;相較於低迷的國內工程機械需求,海外工程機械需求復甦相對較早,疊加近年來國產品牌裝載機產品在全球競爭力穩步提升。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核心子企業,由一個單一的裝載機產品製造廠商,發展成為擁有近30條產品線的國際化企業。2022年,柳工共發佈132款整機產品,22款核心零部件產品,柳工單項投資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裝載機“燈塔工廠”一期項目順利建成投產。2022年,柳工實現總營業收入264.8億元。

華經產業研究院研究團隊使用桌面研究與定量調查、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客觀的剖析裝載機行業發展的總體市場容量、產業鏈、競爭格局、經營特性、盈利能力和商業模式等。科學使用SCP模型、SWOT、PEST、迴歸分析、SPACE矩陣等研究模型與方法綜合分析裝載機行業市場環境、產業政策、競爭格局、技術革新、市場風險、行業壁壘、機遇以及挑戰等相關因素。根據裝載機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精心研究編制《2023-2028年中國裝載機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規劃建議報告》,為企業、科研、投資機構等單位投資決策、戰略規劃、產業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報告目錄:

第一章 裝載機相關知識介紹

第一節 裝載機的定義及應用

第二節 裝載機的作業功能

一、裝載機的基本作業功能

二、裝載機施工工況及功能拓寬

三、裝載機功能及設計的新發展

第三節 現代裝載機技術的重大進展

第二章 中國裝載機行業運行環境分析

第一節 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第二節 相關行業標準分析

一、裝載機安全操作規程

二、輪胎式裝載機安全認證程序

三、其他相關標準與政策分析

第三章 2018-2022年裝載機行業發展分析

第一節 2018-2022年裝載機行業總體狀況分析

第二節 2018-2022年裝載機市場運行狀況

第三節 2018-2022年裝載機區域市場分析

第四節 裝載機行業發展思考

第四章 裝載機細分產品市場分析

第一節 挖掘裝載機

第二節 滑移式裝載機

第三節 微型裝載機

第五章 2018-2022年裝載機市場競爭分析

第一節 2018-2022年中國裝載機市場競爭總體狀況

第二節 2018-2022年國產裝載機企業競爭分析

第三節 2018-2022年裝載機市場內外資企業競爭分析

第四節 裝載機市場競爭策略研究

一、裝載機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思路

二、售後服務戰略

三、差異化發展戰略

四、品牌戰略

第六章 2018-2022年裝載機行業企業分析

第一節 蘇美達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二、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企業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二節 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二、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企業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三節 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一、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二、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企業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四節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二、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企業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五節 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二、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三、企業經營優劣勢分析

第七章 2023-2028年裝載機行業發展前景研究

第一節 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前景分析「HJ LT」

第二節 中國裝載機行業的前景及趨勢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