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我國外貿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下降0.8%。外貿進出口數據一升一降,看似有温差,但眾多專家均表示,儘管我國進口呈現微幅下降,但降幅在收窄,持續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未來,全球貿易要進一步復甦,需要推進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這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
海關總署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外貿出口1.8萬億元,增長14.9%;進口1.29萬億元,下降0.8%。從前11個月整體看,我國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出口保持較快增長,進口微幅負增長,造成兩組數據反差的原因何在?
“從11月份的數據看,儘管進口同比下降0.8%,但降幅在收窄,持續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許英明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我國有比較強的進口需求和擴大進口的一系列措施,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海外生產力恢復仍需要時間,我國的進口增速還未轉正,主要是供給端的原因。
我國出口保持較快增長,許英明認為也可以從供給和需求兩端來看。從供給端看,我國對疫情管控較為及時有效,持續復工復產,較早恢復了生產,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生產力恢復仍需要時間。同時,我國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較為完整,可以滿足國外進口的需求。從需求端看,雖然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美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以及東盟等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有所反彈,而且部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措施,加之年底外貿旺季的到來,國際市場需求有所上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蘇慶義認為,進口之所以有所下降,一方面因為國外供給受到衝擊更大,即便想從國外進口,國外的生產能力受疫情影響也沒恢復;另一方面,國際貨物運輸還沒有完全恢復,影響了正常貿易往來。
“進口呈現微幅負增長並不能説明我國擴大進口的政策沒有效果。”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告訴記者,還要注意兩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原油、大豆等重要大宗商品進口,前11個月呈現出量增價跌的態勢。特別是原油,今年國際原油市場呈現疲弱的態勢,價格下降幅度超過30%。價格下降會導致進口額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釋我國進口額下降的原因。二是部分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再疊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衝擊,導致正常的國際貿易,特別是供應鏈較長的產品貿易受到較大影響。
“放在全球貿易深度衰退的大背景下看,目前我國的外貿數據已經是較為亮眼的成績了。這恰恰説明我國實施擴大進口政策是有效果的。”楊長湧強調,正因為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擴大進口的政策,所以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市場萎縮,使得我國進口負增長的幅度遠遠小於全球進口萎縮的幅度。
在評價目前的外貿形勢時,幾位專家認為,受疫情衝擊,整個世界經濟陷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前11個月我國的外貿成績得來殊為不易。
楊長湧表示,前11個月的外貿數據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我國外貿穩中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疫情對國內經濟的衝擊正在受到比較有力的控制。二是延續了外貿結構不斷優化的特點,外貿結構的優化是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體現。
“從增速看,進出口快速回穩,説明了我國外貿發展有較強的韌性和綜合競爭力。”許英明表示,從規模看,我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外貿規模持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將進一步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助推全球貿易反彈。
許英明認為,目前全球仍未擺脱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我國貿易的逐步恢復和發展,不僅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帶來對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復甦的信心。
“我國外貿持續向好,對於全球貿易,特別是今年減少貿易衰退幅度意義重大。”楊長湧表示,全球貿易的進一步復甦,需要共同推進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經濟全球化,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中國發揮着引領和帶動作用,但也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馮其予)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