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申萬宏源證券披露了兩項融資融券交易糾紛案,涉訴金額合計高達1.9億。
根據公告,申萬宏源證券分別與張留洋、劉祥代簽訂融資融券合同,然而兩人在業務期間,信用賬户維持擔保比例低於平倉線,在申萬宏源證券已經提醒的情況下仍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導致強制平倉,最後兩人所欠本金共計1.9億。
結果就是申萬宏源還沒把本金討回來,只能啓用法律手段提起訴訟。
這是開年來首個大型券商兩融業務“踩雷”事件,在結構性牛市裏顯得格外突出,關鍵是,似乎還牽扯到了去年的一樁大事。
儘管申萬宏源並未明示上述二人被強平的個股是哪一家,但從一些細節有人推斷是仁東控股。因為,仁東控股的第七大股東正是張留洋,當時持股788萬股,而第八大股東正是劉祥代,持股697萬股。
而眾所周知的,仁東控股已經被實錘莊股,從十一月末開始連續十四個跌停板加天地板,融資餘額高達30億元,超18家券商機構曾將該公司股票納入融資融券標的,包括大型券商中信建投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光大證券等。
不過對於此次事件,申萬宏源公告稱,上述訴訟事項對發行人業務經營、財務狀況及償債能力無重大影響,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信用減值或拖累券商業績
兩融槓桿踩雷,慘得不僅是融資者,證券公司也難以獨善其身。
很多融資爆倉的事件在追討無果後進入訴訟程序,若融資客户無力還債,則可能會造成踩雷券商的直接壞賬損失及信用減值。
而信用減值則會直接拖累券商當年的業績情況。
就拿近年披露的券商業績來説,方正證券計提信用減值損失2.03億元,在融出資金項中,2020年12月計提融出資金減值準備並確認信用減值損失108.49萬元;國元證券也因融出資金、股權質押等事項,計提信用減值準備4.9億元。
過去幾年,不少券商頻頻爆出兩融業務暴雷而慘遭信用減值,其業績也出現了明顯的拖累,兩融也成為券商重要業務風險點之一。
證券公司作為融出方參與相應股票質押回購的,應當切實防範因融入方履行業績承諾股份補償協議可能產生的風險。
券商持續加碼兩融業務
儘管兩融業務出現了風險事件,但並未阻擋券商加碼兩融業務的腳步,畢竟實在是“給的太多了”!
兩融資金屬於槓桿資金,其資金變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投資者對後市的投資信心。
今年以來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23個行業獲融資淨買入,滬深兩市兩融餘額一度超一萬六千億,中國平安、隆基股份、寧德時代、貴州茅台等融資淨買入超1億。
A股市場投資熱情高漲,槓桿資金處於攀升態勢。
這也進一步驅動了券商開展兩融業務。
從去年三季度的情況來看,40家上市券商去年前三季度利息淨收入達401.6億元,同比增加25%。
中信證券、華西證券、申萬宏源、天風證券、國信證券、財通證券、國聯證券、財信證券等8家券商2020年累計新增借款1787.84億元,其中有兩家券商新增借款額更是均超上年末淨資產的100%。
證券公司盈利模式正發生深刻變革,從過去的通道業務向以資本中介業務、自營業務和股權投資等為代表的資本業務模式轉型。
資本實力已成為證券公司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構建核心競爭力及差異化競爭優勢、增強風險管理能力的關鍵。
券商開展融資類業務,尤其是股權質押回購業務時,是否具有良好的信用風險防控能力和較高淨資本支持下的風險承受能力,都直接反映融資類業務的核心競爭實力。
不過,賺取收益及內部風險控制兩者之間,券商仍需要謹慎權衡,以免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