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連續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南向通”漸近——
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步伐加快
近期,外資機構連續增持中國債券,顯示出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
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助於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產品供給,豐富海外市場投資渠道,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繼而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近日,外資機構購買中國債券的熱情持續高漲。12月2日,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佈的11月債券託管量(按投資者)數據顯示,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債券託管量大幅增長,11月境外機構債券託管面額為27663.36億元,同比上漲47.88%,相較上年末上漲47.38%。至此,境外機構投資者已經連續24個月增持中國債券。
債券通近期成交量也創下新高。債券通是指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基礎設施機構連接,買賣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交易流通債券的機制安排,包括“北向通”及“南向通”。2017年7月,“北向通”開通。
債券通公司近期發佈的債券通運行報告顯示,11月,債券通交易活躍,共計成交5895筆,總成交4850億元,創單月總成交歷史新高。截至11月底,債券通入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達2307家,當月新增投資者68家,全球排名前100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已有75家完成備案入市。目前,債券通服務範圍已經擴展至34個國家和地區。
外資機構連續增持中國債券,顯示出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當前,我國債券市場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債券品種豐富,交易工具序列齊全,已經具備相當的市場深度與廣度。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國債券市場餘額已達114.6萬億元人民幣,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共有87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我國債券市場,持債總量為2.98萬億元,佔我國債券市場總存管量的2.6%。我國債券淨融資規模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5年前的24.1%躍升至36.2%。債券交易更加活躍,年換手率由5年前的2.03倍上升至2.6倍。
在持續吸引外資機構“走進來”的同時,我國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有望迎來另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經濟日報記者獲悉,人民銀行正與香港貨幣當局一道,會同各方研究探討“南向通”的框架性方案。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國際團隊負責人常徵表示,在“北向通”成功運行的基礎上,推動“南向通”落地將有多重重要意義。
自2017年“債券通”開放以來,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券持債規模年均增速達40%。2017年7月至2020年10月,“債券通”累計成交量為7.66萬億元,佔同時期境外機構交易量的44.7%。業內人士認為,當前推進“南向通”開通的時機已經成熟。
業內人士認為,“南向通”開通後,將為內地投資者“走出去”創造良好的環境。當前,內地投資者對海外資產的配置需求客觀存在,但其投資渠道有限。目前內地機構投資者的境內資金可通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和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下的基金投資香港的債券市場,但不能自主選擇債券品種、類別,以及買入賣出的時點。而“南向通”將允許投資者自主選擇多種具體的交易結算安排,構建便捷、可控的“走出去”通道。
常徵認為,“南向通”將為內地投資者提供又一個資產全球化配置的途徑,一方面有助於內地投資者利用香港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管理和對沖信用風險;另一方面,開通“南向通”將進一步提升內地債券市場結算登記、信用評級、信息披露等相關制度的國際化,也有助於促進其他中介機構,如諮詢機構、法律機構等的國際化佈局,使業務範圍進一步和國際接軌,增強其滿足日益國際化、多樣化、系統化、高層次的服務需求能力。
從中長期來看,常徵表示,債券市場進一步開放,有助於增加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產品供給,豐富海外市場投資渠道,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規模,這些因素均對人民幣國際化有重要推動作用。債券市場的開放將推動相關基礎設施機構各項準備工作落實,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和人民幣跨境業務政策框架也將不斷優化。這均有助於增加人民幣跨境使用場景,加大跨境資本流動,進一步拓展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