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止潮後首家恢復審核 弘成立業“精準”踩點的背後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財經

原本它很慢。

此前證監會平移而來,7月2日受理,7月10日就收到深交所首輪問詢的弘成立業,直到9月16日以更新財務資料申請中止審核時還未公佈問詢回覆。

如今,它卻很“精準”。

中止審核不到半月,公司卻在9月30日已完成更新並恢復審核,更巧的是,此前難產的問詢回覆也已披露。

它應該是創業板中止審核潮後,首家恢復審核的企業。

兩大原因讓中止潮出現

太陽底下無新事,和去年的科創板一樣,今年的創業板也出現了“中止審核潮”。

深交所官網顯示,截止10月9日,創業板申報企業合計399家,其中3家企業主動撤回材料後終止審查,70家企業提交註冊(42家已生效),24家上市委會議(僅1家暫緩),剩餘的302家公司中,合計173家企業申請中止審查,佔比高達57.28%。

對比來看,去年7月31日,科創板申報企業合計149家,其中4家企業已終止審核,35家公司提交註冊,而轉入中止審核的公司則有85家。

部分人士認為,這與財務報表有效期最多延長1個月變為3個月有關。

今年7月10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延長財務報表有效期的規章修改決定》,其中第四十四條指出,“招股説明書中引用的財務報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後6個月內有效,特殊情況下發行人可申請適當延長,但至多不超過3個月。財務報表應當以年度末、半年度末或者季度末為截止日。”

這個理由有一定的道理,畢竟,“中止潮”從科創板彼時的7月推遲至如今的9月。

然而,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上交所網站顯示,科創板也同受影響,而目前中止審核的公司僅30家,如下:

牛牛研究中心認為,除了財務報告有效期延長導致的“中止潮”推遲,還與創業板本身負荷較重,申報企業及審核部門壓力大,部分企業需要通過中止審核為後續問詢留出充分時間有關。

與科創板僅是增量改革不同,創業板還包含着存量改革。此前證監會在審企業也一併移交給深交所審核。科創板設立至今共受理454家企業IPO申報,而創業板短短3個月就已有399家在審企業。

海量的申報企業,審核部門雖然加班加點(國慶假期內深交所網站更新7家公司的問詢回覆),但壓力依然存在。部分企業提交回復距離披露回覆時間較長,以百洋醫藥為例,公司披露的問詢回覆公告顯示,公司及保薦機構等簽字日期均為9月11日,而最終披露卻是9月18日。

一家小型券商的項目組人士表示,“問詢回覆在成功提交系統之前,審核員要先看。如果沒問題,審核員在系統上點通過,才會披露出來,之後才算監管層的審核時間。如果沒點通過,是一直算我們回覆的時間。”

然而,《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指出,“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回覆本所審核問詢的時間總計不超過三個月。”

去年科創板“中止潮”出現就被認為是因為視聯動力的前車之鑑,券商及企業利用中止審核為回覆問詢爭取時間。目前科創板及創業板相關審核規則均規定,中止審核、請示有權機關、落實上市委員會意見、處理會後事項、實施現場檢查等情形,均不計算在回覆審核問詢三個月的時限內。

弘成立業“精準”踩點的背後

作為創業板中止潮後,首家恢復審核的公司,弘成立業踩點很“精準”。

深交所公佈的問詢回覆公告顯示,弘成立業是在7月10日收到首輪問詢的,然而,9月29日公司才公佈首輪問詢回覆。

按照創業板審核規則,首輪審核問詢發出後,深交所可以在發現新的問詢事項,發行人未針對性回答,信息披露不符合要求以及深交所規定的其他情形等四種情況下,自回覆後10個工作日內繼續提出問詢。

三個月的回覆期限約束下,弘成立業未來問詢回覆壓力山大。

9月16日,公司向深交所申請因“更新財務資料”中止審核。

對於申報創業板的企業而言,大多數企業財報審計報告基準日主要為2019年12月31日,弘成立業同樣如此。這主要因為如果企業上半年申報情況下,後續往往更新半年報審計,單獨做一季報審計會增加審計成本,而下半年申報時,則往往是三年一期的審計數據。

對於A股上市公司而言,半年報披露的截止日期為8月31日之前。對於擬申報企業來説,應該比已經上市的公司們更急迫,在9月之前準備好半年報數據應該也不是大問題,為什麼弘成立業需要在9月16日才提出更新財報呢?

更離奇的是,9月30日,也就是在公司完成首輪問詢回覆後次日,弘成立業也完成財務資料更新工作,並恢復審核。

深圳一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現在IPO項目大多處於問詢回覆的階段,‘補中報’其實讓企業有更充分時間回覆,因為中報財務數據基本都準備好了,要補充的話實際上可以很快。”

弘成立業回覆準備完畢後,財務更新也隨即完成,IPO立馬重回軌道,實在是有點太“精準”。

不過按照創業板審核規則推算,9月16日-9月30日,這一期間因為中止審核,不被計算到公司三個月的回覆時限中,弘成立業又多出了15天的緩衝期。

八大問題難住弘成立業

7月10日收到問詢函,9月29日才給出問詢回覆,弘成立業到底遇到了什麼“神仙”問題?

招股説明書顯示,弘成立業的主營業務是為國內高等院校開展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提供技術平台開發及運營維護、校外學習中心服務等綜合化服務,其中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業務佔比6成以上。

這麼説,讀者們可能還不甚了了,但其實,我們都曾被這樣的廣告轟炸過。

報告期內,公司業績如下所示:

首輪問詢中,深交所主要關注8大問題,涉及股權轉讓,參股子公司、行業政策、業績變動、業務模式、毛利率等,如下:

其中,牛牛研究中心認為行業政策影響是弘成立業最難以回答的問題。

2016年11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其中第十一條指出,“普通高等學校將不再舉辦本校全日制教育專業範圍外的學歷繼續教育;沒有舉辦全日制專科層次教育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再舉辦專科層次的學歷繼續教育。”

學信網數據顯示,目前,與弘成立業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服務業務合作的9所高校,均為全日制本科院校,學歷層次無專科學歷,但是上述9所合作高校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方面的辦學層次卻包括高起專、專升本、高起本。

依據上述教職成〔2016〕7號文件的規定,與弘成立業合作的9所高校舉辦高起專層次的學歷繼續教育或將被叫停。

招股説明書披露,弘成立業2017年以來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是市場預期 2018 起各高校繼續教育在專業和學科設置方面將受到限制,導致 2017年各高校網絡高等教育招生人數增幅較大。

但説到底,這是一錘子買賣,是在新老辦法劃斷前的曇花一現。

不僅如此,2019年12月教育部發佈教職成廳﹝2019﹞8號文件,鼓勵高校自建直屬學習中心,慎重選擇合作辦學機構,保證學費收入主要用於網絡教育自身發展。

受此影響,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准開展網絡高等學歷教育試點的68所高校中停止網絡學歷教育招生的越來越多,公司回覆列示如下:

最早與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的中國人民大學也表示,自 2020 年開始停止網絡高等學歷教育招生。

未來的持續盈利能力備受考驗,或許是弘成立業回覆“難出口”的原因。

創業板是存量改革,還有很多工作處於摸索過程中,申報企業們並不好過,中止潮的出現也不是偶然,合理安排好問詢回覆時間,做好IPO準備工作,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