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4月7日報道,儘管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惡化,影響了澳大利亞對華主要產品的銷售,但澳大利亞的三文魚貿易商仍從中國海產品消費的逐步復甦中受益。
報道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鮮市場之一,中國是全球三文魚生產商的首選出口目的地。去年6月,在北京一個市場的進口三文魚砧板上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後,中國對三文魚的進口大幅下降。但在有效的防疫工作幫助恢復市場信心之後,中國進口商們便慢慢恢復了信心。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挪威和智利仍是中國進口三文魚的最大來源國,但由於中澳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於2015年正式生效,以及距離中國較近,意味着將會以較低的價格和更快地速度向中國交貨。因此,澳大利亞三文魚也從去年年底以來的上漲趨勢中受益。
北京一家大型的海產品公司順景發控股集團的採購經理翁強,他在週三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三文魚的進口開始有所增加。翁強説:“該公司進口的澳大利亞三文魚已經恢復至疫情前80%的水平,與整個三文魚市場恢復35%的水平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與其他生產國相比,從澳大利亞發貨的三文魚通常到達得更快,因為距離更短。有時只需要兩天,而從挪威到智利通常需要3到5天,或5到7天。”業內人士表示,價格低廉也是一個因素。
資深海產品行業分析師範徐冰週三告訴《環球時報》,澳大利亞三文魚比挪威和智利的三文魚便宜,因為距離近意味着運輸成本更低。中澳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所幫助,因為該協議為澳大利亞三文魚提供了免税進入中國的通道。
報道稱,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農業、漁業和林業產品的出口市場,在2019到2020這兩年年的出口額便高達160億澳元。澳大利亞政府農業、水和環境部網站發佈的報告稱,澳大利亞目前對中國的出口額約為20年前的5倍。
報告還指出,一些大宗商品出口仍比較集中於單一市場,這可能受到價格或全球供應鏈的構成所推動。不過,也有專家表示,澳大利亞三文魚對中國出口的繁榮將是暫時的,而不是長期趨勢。
中國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稱:“中國的三文魚來源比較多元化,智利三文魚的進口量也已恢復正常,需求和價格都在激增。而澳大利亞的產能遠低於挪威,約為十分之一,其無法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