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創業板又轉戰港股,小電能講出和怪獸充電不一樣的故事嗎?
自從年初怪獸充電宣佈進軍資本市場以來,共享充電寶行業一直備受關注,今年4月1日,它也終於如願以償踏進了納斯達克的大門。儘管股價不如人意,但試着跟隨怪獸充電腳步的選手卻一點也不少——這不,同為行業龍頭的小電科技,最近也被曝出了上市消息。
據IPO早知道報道,小電科技正計劃今年內在香港上市,最快將於本月底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小電並非頭回被曝出上市消息。根據浙江證監局的信息顯示,早在去年6月,小電就已經與浙商證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擬在創業板掛牌上市。IPO早知道還表示,小電此前也考慮過在美股上市的可能性。
但現在看來,至少小電是打算放棄A股的上市計劃了——從浙江證監局的信息來看,小電在今年3月已經與浙商證券達成一致,終止創業板上市輔導工作。
小電終止創業板上市計劃,並非完全沒有端倪。
事實上,近期預備在A股上市的科技公司大部分都打起了退堂鼓——據Wind數據顯示,從2021年開年到3月18日為止,共計有82家擬上市企業終止了IPO計劃。從板塊分佈來看,創業板最多,高達46家,科創板達29家,主板7家。這份長長的“撤退”名單中,不乏一些知名科技初創企業,例如柔宇科技、雲知聲、依圖科技、禾賽科技等。
儘管各家企業撤回申請原因都不一致,但若是仔細觀察其中某些企業,能夠發現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有着財務結構不穩定的問題。以柔宇科技為例,其公佈的招股書中研發投入佔比達到了驚人的500%;再例如依圖科技——其2019年營收為7億元,但當年淨虧損卻高達36.47億元。回報無法覆蓋投入、現金儲備和自造血能力也不明朗、上市前負面新聞頻發……在種種不利因素纏繞下,即使這些企業死撐不退出,最終也很難博得證監會和投資者的青睞。
與上文中眾多的人工智能、物聯網初創企業相比,小電所在的共享充電寶賽道並不算那種“投入高,回報少”的苦生意,這點從怪獸充電的招股書中就能看出來。2019年和2020年,怪獸充電的營收分別達到20.22億元、28.09億元,淨利潤則為1.666億元、7540萬元。
但另一方面,怪獸充電也有着營收結構單一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尤為明顯。儘管怪獸充電近年來有嘗試過開拓新業務,但至今效果都不顯著。據招股書數據顯示,怪獸充電的充電寶出售收入僅佔總營收的3.5%,廣告營收也只有可憐的1.3%。
或許是因為不甚健康的營收結構,亦或許是因為近來中概股的糟糕處境,怪獸充電上市首日即跌破發行價,隨後數天股價也未見大幅回彈。截至4月10日,其股價已跌至8.150美元,日跌幅達1.21%。
作為行業先行者,小電的主營業務和怪獸充電別無二致——密佈各商鋪門店的大小櫃機和移動充電寶就是它的主要收入來源,此外也有小程序廣告等。此前,小電科技創始人唐永波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要“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其他的額外價值”,但目前似乎仍未有落實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降温的A股和不待見中概股的美股,轉投港股或許是小電的最佳選擇。
對於創新企業來説,港股的優勢在於國際投資人傾向性更強,可以容納不同程度的IPO。且因為機構投資者眾多,融資能力強,港股上市公司財富增值也較為安全穩定。此前,B站、快手等一眾鉅虧數年未曾盈利的互聯網企業都成功在港股上市,參考這些先例,小電成功登陸港股的概率並不小。
資本熱情冷卻、抱團時代來臨,“三電一獸”忙於漲價求回血即使上市計劃並不明朗,小電依舊是行業內的頭部選手,這點從它的融資輪次就能看出來。
自2016年成立以來,小電科技已經完成五輪融資,與怪獸充電融資輪數相同。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小電科技歷年融資額有數千萬人民幣到數億元人民幣不等,投資者名單中也不乏紅杉中國、蘇寧金融、騰訊投資、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機構。
此外,小電的地位還體現在它的市場佔有率上。據TrustData數據顯示,2019年街電、小電、怪獸充電、來電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8.6%、27%、25.1%和15.6%,小電穩居第二名位置。
但與此同時,資本對於共享經濟的熱情也逐漸冷卻,投資機構們開始傾心那些經營能力較強的企業,一味追求點位以及用户規模增長的選手則受到冷落。數據上來看,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業內融資事件數量降到了最低點——一個例子是,從2018年至今,小電僅完成一輪融資,這與它2017年連融三輪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另外,也有選手因為不堪重負而選擇與他人“抱團取暖”,搜電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今年4月1日,搜電發佈消息稱獲得8億元融資,並且將與頭部企業之一的街電合併。
此前,搜電並不受資本青睞,除了這輪8億元融資外,其成立五年來僅完成了天使輪融資,完全比不上屢獲融資的同行們。根據已公開的數據顯示,搜電與街電合併後,雙方的用户規模將突破3.6億,超過怪獸充電此前披露的2億用户規模。
投資數量的減少和抱團時代的來臨,無一不在警告着先行者們,必須儘快擺脱對資本的過度依賴,建立起自身完善的造血體系——這一點,共享充電寶企業們則紛紛用漲價來應對。
2019年下半年起,“三電一獸”(街電、小電、來電以及怪獸)極為默契地同時上調充電寶租賃價格,先是從1元漲至2元,近期更是漲到了4-6元,有代理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酒吧、KTV等場所存在10元/小時,甚至更高價格的充電寶。
企業為保證充足盈利,上調租賃價格確實是常事。但實際上,在這兩年的價格變動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反而不是平台方面,而是商家——他們在議價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有從業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一些商家甚至會主動要求提高充電寶租賃價格,特別是那些消費人羣水平較高的商家,“他們不喜歡自己店裏擺着價格低廉的充電寶,那樣會顯得很沒面子。”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市面上幾家主流平台競爭的加劇,共享充電行業的成本結構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為了爭取市場,各大平台開始向商家讓利,甚至繳納“入場費”獨家買斷商家的共享充電寶品牌選擇權。“以前用户花錢租賃充電寶,平台能賺到100%,現在可能只有50%,剩下50%都落到了商家的口袋裏。”
本質上,共享充電行業並沒有什麼門檻和護城河,幾家頭部平台從運營模式到產品大同小異,難以形成獨特的品牌差異化。在盈利壓力和競爭對手的威逼之下,漲價是無法避免的結局。但這又催生了一個問題——消費者會不會接受租賃價格過高的共享充電寶?那些平時需要高頻使用手機,又不喜歡隨身攜帶充電寶的用户暫且不提,一些忠誠度沒那麼高的用户會不會就此“脱離苦海”,購買屬於自己的充電寶?
此外,還有一個更遙遠的問題等待着小電們——快充技術和電池容量的進步。
目前來看,包括OPPO、小米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快充技術,其中OPPO甚至亮出了史無前例的125W快充技術,被業內人士視為“智能手機邁入百瓦快充的第一步”;另外,各大手機廠商在電池容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4000毫安基本已經成為行業標配。具體來説,快充技術的進步使得用户花在充電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大容量電池的出現讓用户甚至一天不必充電,這對於共享充電平台們來説無疑是個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