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企業紓困,重振企業家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新京報專欄

為企業紓困,重振企業家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5月17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會議並講話。圖/新華社

隨着新一輪新冠疫情再次蔓延,我國企業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環境複雜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尤其是給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帶來了較大沖擊。為此,5月18日工信部明確表態,將會同相關部門和各地,落實落細助企紓困一系列舉措。此前,國務院已從加大資金支持,緩解融資難回款難、推動降成本擴需求、加強服務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而就在此前一天,全國政協在京召開了“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專題協商會,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科學研判形勢,增強發展信心。事實上,相比近期這一系列紓困解難措施,如何重振當前企業家的發展信心或許更為關鍵。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信心”也就是預期,是最關鍵的非制度性因素。我們從羅斯福新政等西方歷次克服經濟危機的舉措中也可以看到,重振信心往往是其首要目標。這是因為,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決定了社會的資本、人力等生產要素投入情況及使用效率,也就等於決定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潛力水平。因此,“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為企業紓困,重振企業家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5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峯等負責人介紹支持中小企業紓困解難健康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圖/新華社

企業家信心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因素

研究表明,企業家信心與PMI指數及經濟增長率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我國的國家統計局基本每個季度都會做一次企業家信心指數統計,200是滿分,100則是警戒線。如果考察2000年以來我國企業家信心指數的變化,也印證了經濟學界的結論。

2006年前後,企業家信心指數一度高達140以上,這期間也是我國投資最旺盛、各種生產要素利用率最高、經濟形勢最好的時候。而2020年以來,企業家信心指數一直徘徊在120左右,甚至一度跌破100,這兩年也恰恰是經濟相對低迷的時刻。

雖然2022年第一季度的企業家信心指數仍未發佈,但是我們從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在4月份發佈的中小企業主“經濟總體感受指數”看,企業家的信心維持2021年來的降勢,由此導致中小企業的資金指數、勞動力指數、投入指數、市場指數都出現下跌。

尤其是投入指數下降幅度最大,那就意味着我們的經濟發展動力進一步被遏制。並且,與以往不同的是,過去的企業家信心指數都是短暫下跌後就會反彈,而這次不僅下跌幅度大,持續時間也長,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因此説,保企業家的信心是保經濟增長的非常關鍵環節,保住企業家信心,才能保住企業的正常經營發展,也才能保住投資、就業、消費、税收,企業家的信心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東西。

中國經濟之所以崛起,跟優越的發展環境下,企業家信心長期高漲不無關係。國際上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全球企業家信心指數排名,中國經常居於榜首。企業家信心高,發展擴張慾望強,國際資本、技術也就自然都往中國流動。

日本則是反面,一直是企業家信心排名墊底的國家。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企業家對國內的信心就一直低迷,資本大舉外移,日資企業在國外創造的生產總值,竟然跟本土GDP相當。

所以説,我國最近兩年企業家信心下降的警鐘應該受到高度重視。首先要總結背後的原因,瞭解企業家的痛點所在,也就是為什麼他們的信心出現了拐點。

為企業紓困,重振企業家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新京報專欄
▲2022年5月14日,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一家太陽能燈具企業,工人在生產線上趕製出口訂單。圖/新華社

堅持對外開放企業就能不斷髮展壯大

客觀上來講,我國經濟已經越過了高速增長期,企業家信心也會有個自然的下降過程,這是普遍規律。但是,也有一些意外或不可控的因素,加劇了企業家信心的低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這兩年的疫情對社會經濟基本面的衝擊。尤其是疫情較嚴重的地方,社會人員流動和物資流動受到限制比較多,使得製造業供應鏈和服務業受到不小衝擊。並且,與疫情不確定性相伴的是,企業維持正常經營的不確定因素也明顯增大,隨時都可能面臨停工停業的危險。

而自特朗普時期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國際經濟環境不斷惡化,中國企業享受的全球化紅利在日漸減少。首當其衝的又是那些對國際經濟環境高度敏感的科技企業,面臨的經營困境以及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這些企業的高層是目前國內最活躍的企業家羣體,也正是劉鶴副總理在全國政協5月17日舉行的專題協商會上強調的“最重要的創新主體”。

與此同時,隨着近幾年國家對金融及新興經濟的監管日益完善,企業逐利空間被大大壓縮。總體看,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整是必要的,長遠看其成效也必然是積極的。但是,短時期內,一些企業在過去形成的發展路徑依賴難以為繼,加上轉型期的政策探索需要一段時間,某些領域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一些企業家選擇更為保守的發展政策。

要重振企業家信心,就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守護民眾健康的同時,儘量保障社會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轉;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防疫模式,儘早讓社會迴歸常態。只有在常態化的社會中,企業家才會有投資或生產的信心。

在產業領域,在保障供應鏈的同時,也要重視保服務業的重要性。從國家能源局發佈的4月份用電量統計來看,製造業用電量下降1.4%,而服務業用電量下降6.8%,服務業所受衝擊遠遠大於製造業。由於服務業承載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實體,因此,保服務業的現實意義,絲毫不亞於保製造業供應鏈,可以有效避免出現大規模中小企業倒閉潮。

同時要堅持對外開放國策,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改善企業經營的國際環境。固然全球化面臨的風險和變數越來越多,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證明,企業只有在對外開放、參與全球化中才能真正發展壯大。

可以説,如今我國但凡有點影響力的企業,幾乎都跟海外技術、資本和市場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好的國際環境對其發展信心和發展能力極為重要。只有擴大開放,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才能進一步完善,企業才能獲得充分的技術交流和海外市場的機會,企業才能吃下定心丸。

此外,還需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鼓勵民營經濟發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弘揚企業家精神的指示。在資本和行業監管上,應儘早、詳細地設置“紅綠燈”,建立起科學的規則體系,明確市場邊界,讓企業有法可循、監管有法可依,避免因政策邊界模糊而導致企業家消極等待。

應該看到,國際間的科技競爭瞬息萬變,一個產業的關鍵機遇窗口往往只有短短一兩年時間。從這點上講,落實4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關於“完成平台經濟專項整改“的指示,及早助力產業進入快車道,對於保障我國在未來科技競爭中保持優勢進一步領先的態勢,意義重大。

當然,企業家也應看到,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目前出現一些新的困難,但從國際和歷史比較來看,我國經濟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仍是全球最有希望的經濟體之一,企業仍舊大有可為。

比如,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且國內消費市場仍在升級擴張期;我們的製造業雖然遭受東南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挑戰,但仍是全球製造中心,價值鏈位置也在不斷上升,仍具有較多主動權等。而且,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國際間的經濟合作互贏仍是主流。

就跟企業家需要足夠的信心一樣,我們也堅信中國有能力應對目前的重重挑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的企業也一定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撰稿/王明遠(經濟學者)
編輯/何睿
校對/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企業紓困,重振企業家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