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夏賓)2021年中國經濟“期中考”的成績15日出爐,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儘管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從兩年平均值來看,二季度的平均增長達5.5%,略高於一季度的5.0%,繼續顯露出中國經濟穩健復甦的態勢。
中國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上半年外部環境動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傳導效應致中國企業成本升高,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也在近期升温,而內部各行業各領域走出疫情影響的速度不同,隨着歐美各國的生產逐步回覆,此前中國外貿因“替代效應”而獲得的優勢正在減弱。
“上半年經濟形成穩中向好、穩中加固的態勢,跟貨幣金融政策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當天在中新社舉辦的“國是論壇:2021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稱,從上半年貨幣供應量、新增信貸、社會融資等方面的數據來看,都對經濟保持了平穩且精準的支持力度。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表示,中國的財政政策也是超前佈局、力度較大,在2012年之後減税就進入高峯,所以在疫情發生前就已形成了制度性減税政策,再搭配最近一年多的臨時性政策,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增長,提供公共福利保民生,也助力創新驅動發展。
眼下,內外部形勢複雜多變,“期中考”過後中國宏觀政策如何繼續發力?
在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看來,下半年政策的重點需要兼顧穩增長、調結構和促轉型,因為要防止下半年經濟超預期回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目標。貨幣政策近期已有一些主動調整,財政政策應更加積極和主動,保持必要擴張的力度和前瞻性,針對目前這種結構性復甦、復甦不均衡的局面可能更多需要財政發力。
“現在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價格上漲的因素,我覺得下半年從財政政策上來講,減税降費力度還會加大,同時支出力度會比上半年還要更強一些。”白景明認為,支出擴張會有序進行,從1月至5月的財政數據來看,今年有可能實現超收,如果達成的話就可調度到調節基金裏,為以後的減税降費和支出擴張創造條件。
近期中國央行亦宣佈實施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人民幣。富達國際基金經理成皓認為,央行的政策重心從去年疫情衝擊下提供充裕流動性的階段回到正軌。現在,由於復甦的高峯期已經過去,政策重點將重新轉向保增長和保就業。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可能面臨“一上一下”的壓力,即經濟增長速度向下和物價上漲影響向上,貨幣政策以“鬆緊搭配”進行針對性應對,基準利率和流動性總閘口不松,不搞大水漫灌;定向支持政策不收緊,確保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輸血”源源不斷,增強精準滴灌。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對記者表示,實際上,降準並不代表貨幣政策的全面轉向,更多在於補充流動性,併為經濟復甦的薄弱環節提供更多支持,特別是中小和民營企業。總體來看,經濟復甦仍在進行時,貨幣和財政政策預計將穩中偏松,繼續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持。(完)
責任編輯:鮑一凡_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