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立生科赴港IPO疑雲:背靠“前首富”爹,核心技術全靠買?

二月末,一則華林證券收購字節跳動證券業務的消息再次將背後的“立業系”推上風口浪尖,而與此同時引人熱議的,還有董事長之子公司赴港IPO一事。

日前,加立生物科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擬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此次上市的聯席保薦人為農銀國際、寶新金融。

作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加立生科旗下共有三款候選藥物,尚無產品實現商業化,創始人林帝邦僅有高中文憑,而正是這樣看似不起眼的公司,背靠的卻是此前有“深圳首富”之稱的林立。

招股書顯示,加立生科創始人林帝邦其父正是立業集團實控人、華林證券董事長林立。

可即便這是一家“拼爹”的生物科技公司,但當下加立生科的兩項核心平台技術全靠買,其獨立研發的能力也備受質疑。

富二代創業路全靠“前首富”爹

招股書顯示,加立生科是一家成立於2016年9月的生物科技公司,以藥物輸送平台及其他專利技術為基礎,致力於研發圍手術期新藥,現有產品管線側重於非阿片類術後疼痛管理、消炎疼痛控制、麻醉及鎮靜。

創始人為林帝邦、陳獻,前者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後者是執行董事、首席科學官,二人分別通過Cali Nova和Cali Trading持有加立生科58.8%和30.29%的股份。

正是這樣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作為法人的林帝邦年僅30歲,便攜加立生科赴港上市,而其本人卻僅有高中學歷,通過招股書可知,林帝邦正是加立業集團實控人林立之子。

公開信息顯示,2007年,林立曾以140億元身家登上中國百富榜第41位,成為深圳首富。2021年,林立以總財富810億元,位列胡潤百富榜第61位,其作為立業集團的實控人,目前公司旗下擁有華林證券、華鼎投資、京城房地產等上百家子公司,涉及化工、地產、金融、能源、餐飲、醫藥等多個領域。

而首富之子卻並未像父親一樣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高中畢業後的林帝邦在父親打下的江山裏遊走。

企查查顯示截至目前,林帝邦擔任4家公司股東,9家公司擔任高管。其中不乏林立為實控人的企業,包括立業地產、立業製藥等企業。

實則,林帝邦自2013年起在其父親名下的企業工作,2013年7月,年僅21歲的林帝邦便擔任華林證券財務部經理,可見其父對其“器重”,隨後林帝邦先後在“立業系”所在的地產公司、立業醫藥、立業生物和崎閨影視等公司擔任執行董事或董事等高級管理職務。

期間統計,林帝邦共在11家企業任職,涉及房地產、醫藥、批發零售、金融等多個領域,其中與生物醫藥相關的企業共計4家。

與缺乏相關從業經驗相反的是,加立生科的技術核心實則為另一位創始人陳獻,現年59歲,畢業於紐約聖約翰大學藥學院,且取得博士及碩士學位,曾任職多家知名國內外跨國藥企首席科學家等研發領導職位,在藥物研發及藥物配方技術擁有逾30年經驗。

除陳獻以外,公司其餘高級管理團隊均曾就讀於海外名校並在世界知名企業任職,平均擁有超過7年的團隊管理經驗。

生物科技相關企業創始人多數是擁有醫藥專業背景業內人士。正是受限於學歷及從業經歷,創始人林帝邦也不得不靠高價,在這個典型的知識密集型領域購買核心技術,從而包裝加立生科赴港上市。

專利靠買,“攢局”上市?

而此次加立生物之所以有底氣衝刺IPO,實則是源自公司買來的兩項核心技術,而細究加立生科此次IPO更像是醫藥行業流行的“攢局”上市。

招股書顯示,加立生物擁有的兩項核心技術PG-Depot及ClearSol是向Latitude Pharmaceuticals(以下簡稱“Latitude”)公司購買而來的,事實上,陳獻也正是PG-Depot及ClearSol的主要發明者。

Latitude 成立於2003年3月,其主要從事CRO及CMO服務供應,創始人正是陳獻博士。此後2016年,陳獻結識林帝邦並決定在技術平台(即PG-Depot及ClearSol)合作開發CPL產品組合。同年9月,陳獻及立業集團聯合創辦加立美國,分別持有公司34%及66%股權。

而對於公司股權持有者在起初並非是林帝邦,據招股書解釋,林帝邦的父親林立和外祖母鐘菊清為規劃家族財產並支持林帝邦從事醫藥行業,促使立業集團為林帝邦並代表其投資加立美國(“代持安排”)。

此後,2021年4月,立業集團以1美元的價格將其於加立美國的66%股東權益轉讓給2019年10月成立的加立生科。

又經過幾番股權轉讓,最終公司確定由林帝邦、陳獻二人分別通過Cali Nova和Cali Trading持有加立生科58.80%和30.29%的股份。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陳柏州通過Cali Sigma持有公司1.82%的股份。

而根據協議,Latitude針對其於PG-Depot及ClearSol技術平台下的若干專利及專有技術,向加立生科授予獨家、免特許權使用費的許可,包含CPL-01、CPL-05及CPL-07及PG-Depot及ClearSol技術平台下的所有其他未來藥品。

而雖加立生物至此擁有了核心專利,但為此林帝邦也為此付出不小的“代價”。根據雙方約定,加立生科向Latitude支付的一次性付款300萬美元外,Latitude無權獲得許可協議項下的任何額外費用、特許權使用費或里程碑付款。

這也就意味着,每款新藥的開發須由加立生科獨自承擔成本及費用,且每款新藥的配方開發須分包予Latitude。而此番“霸王條款”也可看出加立生科的研發和生產均由Latitude把持,但是成本和費用需要公司獨自承擔。

同時,從招股書的研發人員的數量上來看,目前公司有24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16人,研發人員規模較小。

而這樣“攢局”上市的構架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發展風險,而核心技術依賴小股東,也更加説明其自身研發能力的侷限。

無商業化產品,持續虧損後未來走勢如何?

而對於公司上市後未來的發展,由招股書可知,當下公司管線產品單一,全球範圍內公司共有2項專利,均在美國且都與“局部麻醉劑乳液”有關。

從產品端來看,加立生物的在研產品主要有三種,其中CPL-05和CPL-07目前僅處於臨牀前研究階段,而另一款產品CPL-01羅哌卡因可能是公司最早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然而從全球範圍內來看,此類藥物的競爭格局也不容樂觀,目前全球市場上已有四款獲批在手術部位施用的長效鎮痛藥物,同時,目前還有四款處於臨牀階段的羅哌卡因長效鎮痛注射液。

雖目前來看,全球範圍內尚無獲批准的羅哌卡因長效注射液,且在所有羅哌卡因長效鎮痛注射液候選藥物當中,CPL-01處於取得NDA批准的相對較快的階段,但不排除國內大型藥企加速研發從而搶佔市場。

因此長期來看,產品的侷限性也會成為公司發展的侷限。

同時,由於沒有任何產品獲批上市,加立生科的資金狀況非常緊張。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加立生科淨虧損接近7000萬元。截至2021年三季末,加立生科在手現金僅有3400萬元。

而招股書顯示,虧損主要源於研發支出。2020年1月-9月,公司研發支出1674.9萬,全年研發支出1978.9萬,2021年1月-9月公司研發支出達2853.8萬。

加立生科赴港IPO疑雲:背靠“前首富”爹,核心技術全靠買?

(截圖來自招股書)

長期來看,作為一門“燒錢”的行業,雖在沒有商業化產品上市前,藥企的虧損是一件常態,但從投資角度來看,產品的侷限性及市場產品佈局的廣泛,目前來看,加立生科或許並不是一項優秀的投資項目。

同時,公司的專利主導權並不在自己手裏,也就意味着在未來還可能會陷入與第三方開發商的競爭中,而加立生科撇去“前首富”的光環,其價值幾何,恐怕只有時間和資本市場才能給出答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1 字。

轉載請註明: 加立生科赴港IPO疑雲:背靠“前首富”爹,核心技術全靠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