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的十字交叉口,銀行正在經歷着一場史無前例的顛覆性革命,金融科技在支付、投資理財、轉賬匯款等各個領域重新界定銀行服務。誰能搶佔金融科技的制高點,便可以在未來的銀行經營格局中掌握主動權,勇立潮頭。
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已然成為當今全球銀行業所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
隨着金融科技的持續滲透,傳統銀行模式正在快速迭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在銀行的日常經營中遍地開花。
互聯、開放、合作、共享等“新名詞”早已不再是新經濟的專屬,作為“老錢”的代表銀行正將金融科技提升到戰略高度。
2021年,工行制定了《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1-2023年)》,規劃以“敏捷、智慧、生態、數字、安全”五位一體的新發展理念引領銀行數字基因變革。
今天,我們以宇宙行的金融科技發展近況為視角,解讀金融科技賽道上的各類選手們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一場“變革”悄然而至
《三體》裏面有句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打敗你的不是對手,顛覆你的不是同行,有可能是跨界。在沒有智能手機的21世紀初,人們的即時通訊離不開手機短信和電話;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即時通訊的傳播介質從電話、短信轉向移動通信產品,微信、QQ更是成為風靡一時的全民通訊工具。
是移動、電信、聯通三巨頭不夠努力還是通訊效率不夠高?其實都不是,本質原因是移動通信產品從互聯網維度對三巨頭進行降維打擊。而如今這種降維打擊正在越來越多行業出現。
隨着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量子通信、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打開了想象空間,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然來臨。
當前,我們正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起點之上。一方面是科學技術正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另一方面則是科技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正在不斷深入。
無論我們情願與否,科技革命將以幾何量級從根本上提高生產效率,進而重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
儘管銀行業已傳承數百年,經歷多次時代變局,經濟週期、貿易衝突和監管政策沒有改變銀行的商業模式;而能真正改變銀行業的決定性變量來自於科技。
變化已在不經意中悄然發生。互聯網金融的衝擊已經為銀行業敲響了警鐘。
過去十年,傳統金融機構已惘然目睹了金融科技重新定義零售業務的全過程,從支付延伸到存貸款、財富管理,傳統銀行的資金中介、信息中介職能已受到深刻衝擊,信用中介作用亦面臨威脅。而支付,正是銀行業誕生的根源,也是銀行其他所有業務的基礎。
時代變局之下,銀行業將何去何從?
“最硬”的“金融科技”銀行
新時代下,科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動力。而科技的硬實力離不開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
面對科技變革的滾滾洪流,銀行業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通過大額的研發投入來鞏固自身的優勢。
老虎財經梳理了國有六大行和部分上市股份制銀行2020年年報中披露的信息系統建設情況,發現2020年大行在金融科技領域投入956.86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33.50%。
2020年年報數據顯示,六大行中2020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投入達238.19億元;建設銀行投入221.09億;農業銀行投入183億;中國銀行投入167.07億;郵儲銀行投入90.27億;交通銀行投入57.24億。
金融科技子公司方面,2020年農行成立農銀金科子公司,交通銀行成立交銀金科子公司,至此頭部四家銀行及交行均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股份行中,2020年招商銀行金融科技投入總額達119.12億元,中信銀行投入69.26億;浦發銀行投入57.15億;光大銀行投入51.50億;興業銀行投入48.55億;平安銀行投入46.82億;華夏銀行投入29.20億。
12家股份制銀行中,上述7家可查到金融科技投入同比數據。這7家銀行2020年共計向金融科技領域投入421.60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31.06%,
從投入金額和同比增速來看,股份行均遜色於國有大行。
此外,金融科技的研發離不開大量的人才,在人力投入中,2020年工商銀行科技人員人數達3.54萬人,為行業第一。建行和平安也擁有較大規模的科技團隊,分別為13,104人和8,500人。
多年的大額研發投入也讓工商銀行屢獲大獎。2020年年報顯示,工商銀行已經連續五年獲《銀行家》(中國)最佳金融創新獎,獲《亞洲銀行家》“最佳物聯網”“最佳流程自動化”“最佳API和開放銀行”多項金融科技創新獎項。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央行網站對“2020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獲獎單位和獎項進行公示,工行憑藉ECOS獲得唯一的特等獎,這是銀行業最為權威的金融科技獎項之一。
獲得銀行屆的“奧斯卡”,這顯然是央行對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的最高認可。
五位一體賡續“科技強行”
凱文·凱利在其著作《失控》中描述了未來“分佈式、去中心、自組織”的社會運作模式,該規律已在共享經濟、智能生產等多個領域獲得證實。
金融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基礎支撐,也將遵循這一發展規律,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正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在肉眼可見範圍內,金融科技正對傳統銀行所有業務及經營管理,進行全流程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和模塊化拆分。
一個數字化、智能化、開放性的銀行時代正在到來,它將徹底改變商業銀行的服務模式、營銷模式、風控模式、運營模式,拓展銀行的服務邊界,最終改變銀行的增長曲線。
2021年,工行研究制定了《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1-2023年)》。在新的金融科技三年規劃中,工行將科技創新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目標是打造“敏捷、智慧、生態、數字、安全”五位一體的“科技強行”。
從工行的三年規劃中,我們看到了工行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的前瞻視角以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
首先從敏捷來看。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最主要的區別是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存在大企業病,科層制組織架構很難實現客户需求的快速響應與產品的持續創新。而模糊決策、應對複雜、迭代進化、速度制勝成了VUCA(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時代組織發展的必然需求,而這也正是敏捷的內涵。
對銀行而言,所謂敏捷就是能夠快速洞察客户的需求,後台的機制體制能及時響應客户需求,為客户提供專屬的、有温度的高質量金融服務。
其次是智慧。在金融科技技術不斷引領銀行向智慧化、科技化轉型的當下,商業銀行服務媒介由傳統的銀行卡、櫃面服務,轉向智能移動終端的一站式服務,解放了諸多機械式崗位,降低金融機構人力成本的同時實現了對客户的精準定位與快速觸達,在交易和服務的體驗環節,針對不同用户推出個性化、趣味化的產品,極大的降低了獲客成本。
第三是生態。區別於傳統銀行業務簡單的價格競爭,銀行通過打造生態化,搭建“社區式場景金融生態圈”,依託場景建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生態體系的構建一方面避免了價格戰“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在區域範圍圍繞各類場景增加客户粘性、降低服務成本,提升客户體驗。
第四是數字。在企業中,並非所有的數據都構成數據資產,數據資產是能夠為企業產生價值的數據資源。銀行擁有海量的零售和對公數據,但是這些如果不能可視化、數字化,那隻能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而積極運用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挖掘和行為分析,勾勒出立體的客户畫像,通過搭建和優化平台,提升團隊管理和客户服務效率,滿足客户多樣化需求。
第五是安全。安全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隨着科技技術的深入應用,非結構化數據逐步成為一種信息資產,通過挖掘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信貸行為及合作機構第三方場景數據等,不斷完善客户畫像,進行風險行為、關係及設備的識別,實現動態化、自動化的業務反欺詐、風險預警、授信審批等功能,使風險防控變得更加全面、智能、高效。
五位一體如何實施
“五位一體”不是五個簡單詞語的組合體,而是工行金融科技詳實戰略規劃的承載。
在敏捷方面,工行通過深化“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金融科技組織布局,深耕機制創新,不斷提升金融創新響應效率和供給能力。並通過建立創新攻關“揭榜掛帥”機制,以“解決技術難題、填補市場空白”為目標,選取4個攻堅克難揭榜項目和12個敏捷響應掛帥項目試點實行揭榜掛帥,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創新動能和適應組織的及時響應能力。
在智慧方面,工商銀行提出要建設科技技術貫穿前中後台的“智慧”銀行。智慧銀行最大的特點匯聚了5G、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生物識別、AI等多項先進技術,並將其融合於前中後台之中。
通過依託智慧銀行生態系統ECOS,工行將智能科技融入財富管理領域。從生命週期、行為偏好、資產負債特徵等多維度對客户進行360°全景式畫像,能夠為全量個人客户實時計算、定製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
在生態方面,工行堅持開放發展,着眼於“全客户、全渠道、全領域”生態化業務架構。
具體來看,商醫雲作為工行生態銀行建設成果,以“銀企互聯+企業網銀”的方式為醫院及其供應商提供電子供應鏈服務,以醫院和供應商之間的合同、訂單、發票等信息為依據,為供應商辦理網絡融資業務,實現醫院、醫療供應商、銀行等多方共贏。自2020年10月推廣以來,已與72家大型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對接,覆蓋全國15個省區市。
在數字方面,工行已建成集團數據中台,構建總體容量超過100PB的大數據平台,形成了總規模覆蓋49億實體和200億關係的知識圖譜,沉澱20,000餘個通用共享指標,這些數據能勾勒出立體的客户畫像,提升服務效率,滿足客户的多樣化需求。
在安全方面。工商銀行強調,要成為一家穩定可控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安全”銀行。目前,基於“核心業務+開放生態平台”的雙核心IT架構,工行系統可用性持續保持在99.99%以上,支持每秒10萬級服務,服務覆蓋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1.6萬家境內機構、400餘家境外機構和8家集團綜合化子公司,為全行近7億個人客户和超900萬法人客户提供卓越金融服務。
前瞻的科技金融戰略輔以詳實的實施策略,“戰略+戰術”助力工行金融科技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