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高暢)近日,多地財政部門發佈消息稱,已將分配給該地的新增財政資金下達到市縣基層。
為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中央給予地方財力支持,新增赤字規模1萬億元和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總計2萬億元資金,通過新建立的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將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用於困難企業和羣眾。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截至7月29日,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省級財政部門已細化下達1.5萬億元,市縣財政部門已細化落實到項目1.29萬億元。”
那麼這些資金撥付到位以後,各地方、各市縣該如何用好這筆錢,以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地發揮作用?
對於這筆資金的分配使用,財政部要求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據財政部網站顯示,各地監管局已經陸續發佈加強直達資金監管的措施。此外,審計署也已啓動直達資金專項審計,包含1萬億元的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審計。
在當前情勢下,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和做好“六穩”工作必須要確保新增中央財政資金“精準滴灌”,真正用於“六保”、“六穩”。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澤彩表示,新増加的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全部安排給地方,不折不扣用在落實“六保”任務和減税降費等方面。此外,還可應對一些疫情防控產生的不確定性支出。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施青軍表示,確保2萬億新增中央財政資金“精準滴灌”,需要加強對資金的預算績效管理。具體來説,要聚焦“六保”、“六穩”,來設立科學的、具體的、可考核的績效目標。對於不同的項目來説,其關注的具體內容會有所不同。
“以就業為例,在設立預算績效目標時,要注意就業的薪資水平應達到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而且要有連續性,杜絕就業後再失業的現象。”施青軍説。
“預算績效目標設立之後,需要建立績效運行監控機制。在預算執行的過程中,對績效目標的完成進度、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情況、項目效益與預期目標偏差情況等進行跟蹤監控,以便發現績效運行是否與原定的績效目標發生偏離。”施青軍表示。“然後,以結果為導向,從相關性、效果性、效率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五個維度開展績效評價。”
施青軍認為,績效評價後,還應強化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為此,要加大預算績效信息公開力度。一是將評價結果在同級政府部門和涉及績效評價工作的相關單位中進行公開,並逐步與同級審計部門、紀檢監察部門、人事部門等機構等進行實時信息共享,相互利用工作成果,形成部門聯動的綜合監督合力。二是逐步將績效評價結果,尤其是一些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的民生政策和重點項目支出績效情況,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方式向社會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接受社會監督。
對於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王澤彩建議設立特別國債項目庫,按照“資金跟着項目走、要素跟着項目走、績效跟着項目”原則,編制項目績效目標,細化量化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滿意度指標。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對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償還和績效情況實施全程跟蹤,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及時矯正政策目標。
此外,他還建議,實施重大項目績效終身責任追究機制。開展“重大決策實施終身責任追究機制和責任倒查制度”,不斷健全激勵相容機制,打對“鐵算盤”,算好“良心賬”,不花“昧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