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千億國企還不起債,踢爆了一個市場潛規則…...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財經

作者丨貓哥

來源丨大貓財經(ID:caimao_shuangquan)

01

最近,人人嚮往的國企們日子也不好過。

11月10日,永煤控股説因為自己流動資金緊張,“20永煤SCP003”已構成實質性違約,規模10.32億元。

本來呢,投資人買它的債券,看中的就是國企背景和資產狀況良好這兩點。

據天眼查數據,永煤控股的控股股東是豫能化集團,持股96.01%,而豫能化集團則是由河南省國資委100%控股,國資背景那是足得不能再足了;

就算這幾年煤炭價格從高點回落、能源企業的日子越來越緊巴,可永煤一直是AAA的信用等級啊!

這個評級啥意思呢?

就是評級機構認為,公司還債能力極強,違約風險極低,就像酒店裏的五星評級,差也差不到哪去。

人家也不是瞎説,永煤的賬上連現金帶資產加起來有400多億,怎麼看都不像還不起10億元的模樣。

債還不上了,總該召開債權人會議商定解決辦法吧?可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竟然又鬧出了樂子。

部分債權人透露説,現場的確是有河南國資委和豫能化的人出席,但也只是收走了銀行遞上來的資料,等“散户”們進場的時候會議已經結束、連名牌都被收走了……

除此之外,有心人還發現了不少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比如在違約之前,永煤才剛剛把手中的部分中原銀行股份無償劃出去了。

債都還不起了,還把銀行股份無償給出去了,債權人要沒意見才怪。

眼看着河南的能源企業出了大事,北邊的能源大省山西坐不住了。

11月14日,山西國資就給山西省屬企業的債權人們發了封公開信,信中歷數了對債務情況的梳理排查和風險處置。言外之意麼,大概就是別擔心我們,咱們山西國企還債能力剛剛的,請大家別擔心,千萬不要恐慌拋售。

02

可是對真金白銀下場的投資者來説,這樣的信息足夠讓他們用腳投票了。

就在11月12日當天,“19永煤CP003”跌了93%、“20永煤SCP007”跌了90%、“18豫能化MTN002”更是跌了86%,一片哀嚎之中市場對信用債的信心跌到了谷底——濃眉大眼的國企都能違約,誰能想到啊?

更麻煩的是,遭災的還不止煤炭公司。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紫光集團的相關債券也持續大跌——“19紫光01”跌36%,“18紫光04”跌35%,“19紫光02”跌29%,“17紫光03”跌24%,連清華控股和紫光國微的債券也受到了波及。

作為校企老大清華控股下面的嫡系,紫光集團曾經也是國內資本市場中的一棵大樹。

在趙偉國的治下,財大氣粗的紫光一直沒停過跑馬圈地。買公司、買生產線、買地買樓,最牛的時候甚至動過收購台積電的念頭,儘管花費不菲、但也置辦下了不小的產業,很是風光過一陣子。

不過沒過幾年,這些大肆併購最終把紫光拖入了債務的泥潭中來。到今年9月末,紫光集團總債務達527.81億元、其中短期債務就有328.16億,亞歷山大。

類似的公司還有很多,從9月到現在的兩個半月,有49家企業的112只債券違約,規模1080億。

最厲害的是包商銀行,65億的二級資本債本息都沒有了,估計債權人已經哭暈。

03

説了半天,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這麼多大國企、大名企都還不起債了呢?

説起來,如今這波轟轟烈烈的違約風波,從期限上看基本上都能追溯到2015年。

當時的經濟狀況比較複雜,GDP增速不光跌到了7%以下,還被印度給超了,當時不少人都很慌。

穩字當頭,咱們最後還是決定繼續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俗稱放水。

總閘門是打開了,可下面也得有對應的水龍頭不是?

於是也有了貨幣化棚改、有了公司債擴容,一方面給實體經濟輸血、一方面熨平週期波動,以此來換取可能的增長。

也是在2015年初,證監會發布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主要改了兩塊內容——

●  大規模擴大發行主體,將原來發行主體從上市公司擴展到公司製法人;

●  同時還豐富了發行方式,優化了流程,比過去寬鬆很多。

既然有便宜的錢可以用,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大家紛紛發債,有的在國內擴張、有的出海併購,氣勢很足。

比如咱們A股有個上市公司叫天齊鋰業,也是個愛折騰的主,在2018年的時候,他們花了259億人民幣收了家智利化工礦業公司的股權。當時公司的淨資產不過才120億,蛇吞象,厲害吧?

現金不夠用、只能從銀行貸款,收購的項目馬上能賺錢的真不多,折騰了兩年前還沒啥起色,最近天齊鋰業自曝了,説有一筆120億的銀行貸款可能要還不上了。

股價大跌是一定的,借錢的銀行着急上火也是肯定的,冷靜下來,大家説看看大股東下一步打算怎麼做呢?

面對這種百億級別的違約,大股東做了什麼呢?減持套現……

過去4個月裏,他們一直在賣股票、賣股票,套現了18個億。

股民齊罵不要臉,但管啥用呢。類似的事情太多。一大波錢撒下去,期待中的V型反轉並沒有如期而至,開始大家説是W型增長,這還有點盼頭,後來又分析是L型發展,這就難點了,結果疫情一出現,好像L型也維持不住了。

但是借的錢到期是要還的啊,大家打開各自的賬户一看,完蛋,沒錢還,於是紛紛爆雷違約。

像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方正、華晨、天房、永煤,都曾經是資本市場上響噹噹的名字,如今都成了違約榜單上的難兄難弟,實在是有點不堪。

04

一般來説,債務問題主要容易出現在三個環節:加槓桿、產能過剩、貨幣緊縮。

趕上其中一兩個,操作不當就很容易還不起錢了。

這種事以前沒出現過嗎?

其實出現過很多很多次了,那為什麼這一次會這麼集中呢?

原因也簡單:因為以前有援手,這一次沒了。

援手來自於哪裏呢?地方政府。

這裏給大家先普及下,地方政府手裏有兩個重要的抓手,用得最熟練:一個是地方融資平台,因為有隱性擔保,可以發債,錢拿來就能花,成本低、非議小;另一個就是地方的大企業,尤其是國企,他們貢獻利税、就業,典型的比如房地產,這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業績來源,所以地方都很看重。

地方融資平台和大企業這麼重要,那地方肯定是要鼓勵他們發展的,如果他們借的錢還不上了,這時候地方政府就出面了。

他們做什麼呢?

1. 把借錢的幾大行和地方的融資平台、大企業拉到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先支付一部分本金或者展期,各方都退一步,東挪西借沒幾年這個債務問題也就解決了。

2. 有些地方會代為支付,先墊着,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他們有錢,尤其在經濟高速增長、房地產市場繁榮的時候,地方的底氣是很足的。

其實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潛規則:剛性兑付。

剛性兑付能掩蓋很多問題,好處也很多的,比如評級還會很高,還能連續借款,只要能借到錢,很多事還是好辦的。

過去這麼多年,很多地方的債務都是這麼處理的,那最近為什麼行不通了呢?

原因也很簡單:

1. 大環境變了,今年10億還不了,銀行擔心後年你更還不了,很多以前可談的現在不談了,因為預期不如以前,風險意識自然加強了;

2. 以前違約地方能兜着,今年估計有點兜不住,地方財政收入多數一般般,以前賣地能確保一大塊收入,現在也不行了。

所以大環境、小環境都決定着過去十幾年習慣的方式行不通了,打破剛兑,地方決定不兜底了,那違約企業接踵而來也就很正常了。

其實決策層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債務發生問題,雖然早都動手了,但還是不能避免問題出現,那問題會蔓延嗎?

如果從現在的規模看,還不是個大事,也就擦破點皮,但是潛在規模有多大,這個估計現在沒人能預測,壓力現在在銀行,最擔心的就是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

希望好點吧,2020年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 End -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裸泳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