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編輯基因"傳聞新仇延續舊怨 華大基因信用減值損失陡增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業績亮眼的華大基因,近幾個月又與"老恩怨對手"陷入新的糾紛,雙方你來我往已持續3年,但針鋒相對的態勢至今沒有平息

《投資者網》蔡俊

今年1月27日,華大基因發佈2020年業績預告。華大基因預計2020年度營業收入82億元-86億元,同比增長192.81%-207.1%;歸母淨利潤將實現20億元-23億元,同比增長623.77%-732.34%。

亮眼的業績不能掩蓋一起曠日持久的恩怨。2020年底,一個名為王德明的人士與華大基因公開叫板,雙方你來我往針鋒相對,將這場從2018年就開始的宿怨推向新高潮。而華大基因內部,在產生關聯交易的同時,信用減值損失也在陡然增加。

"編輯基因"傳聞恩怨始末

2020年12月,新浪微博流出一張"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至少58個嬰兒基因"的截圖。圖片裏,"編輯嬰兒"、"定製人類"等科幻片常出現的詞彙,在華大基因出現。

之後,華大基因緊急闢謠,否認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的存在,表示其參與過一個美國科學家主導的科研項目,但項目遵守相關原則,並已就造謠事件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舉報。聲明裏,華大基因透露只負責項目的胚胎幹細胞核算測序,以及效率、安全性的評估,並強調"重要的事情説三遍:沒有回植!沒有妊娠!更沒有嬰兒出生!"

不過,隨後一個名為王德明的人士向媒體提供兩份蓋章的"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聲明,標題分別為"歡迎華大基因來告!"、"關於華大基因誹謗我單位的聲明"。

據悉,王德明是華大基因曾經的合作伙伴,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昌健")總經理。南京昌健從事江蘇省的細胞保存服務,2018年1月,華大基因與其終止合作。從那時起,王德明多次舉報華大基因,雙方甚至對簿公堂。

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德明、南京昌健,多方牽扯其中,但這次新仇還是舊怨的延續。

2011年,國家基因庫依託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式組建。華大集團CEO徐訊,經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推薦,擔任國家基因庫的主任。2018年,南京昌健的總經理王德明,在網絡發表文章質疑華大基因,並聲稱自己為國家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的主任。

不過,華大基因在當年發表聲明,指出從未授予南京昌健掛名國家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以及王德明的運營中心主任身份。之後雙方各執己見,直至最新的風波,主角依然是同一批人。

對此,《投資者網》就編輯嬰兒傳聞的報案進展等問題向華大基因電話求證,一直無人接聽。

關聯方恩迪生物神奇扭虧

今年1月15日,華大基因發佈2021年擬與關聯方日常交易的公告。公告裏,華大基因預計2021年將發生關聯交易1.27億元。

關聯交易多、股權質押高、解禁就減持,這是外界議論華大基因最多的三個點。之所以繞不過去,是因為華大基因的控股方華大集團,旗下資產龐大。

開源證券曾在一份報告中梳理出,華大集團涉足農業、醫療、保險等板塊,其中醫療板塊可細分為生物、檢驗、營養等領域。因此,華大基因在開展業務過程中,難免與關聯方產生交易。

2020年上半年,華大基因在半年報中列出了四起大額關聯交易,合計金額2.03億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4.94%。若計入小額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將會更高。

這其中,一家名為恩迪生物的公司值得關注。截至2020年上半年,華大基因仍有恩迪生物的應收賬款餘額1069.94萬元。資料顯示,恩迪生物主營基因測序,華大基因持有其4.22%股權。

此前,恩迪生物曾掛牌新三板,但於2019年1月摘牌。2017年、2018年上半年,恩迪生物的主營收入分別為1.61億元、0.7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29.89萬元、-1551.13萬元。此後,這家由盈轉虧的公司幾乎在資本市場杳無音訊。

不過,華大基因在最新公告裏透露了恩迪生物的近況。根據關聯交易公告,恩迪生物在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84億元、淨利潤2880.91萬元;2019年度,對應指標為2.13億元、-2698.24萬元。

不到一年,恩迪生物不僅扭虧為盈,業績還突破2017年的紀錄。2021年,華大基因還將向恩迪生物採購代理服務,認為恩迪生物"具有較強的市場開發能力,有助於提升公司在相應市場領域的市場佔有率,大大縮短公司的回款週期。"

就恩迪生物的扭虧為盈是否與關聯方大量採購其服務有關,《投資者網》向華大基因求證,對方未予置評。

信用減值損失持續擴大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催生診斷試劑的需求爆發。華大基因也涉獵這個領域,不斷開發各種檢測試劑盒。

今年1月,華大基因公開表示,其研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已陸續獲得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巴西等認證。各大券商的研報,也紛紛以該業務作為華大基因的新看點。

2020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感染防控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服務收入為1.83億元,同比增長429.94%。儘管試劑盒催生該板塊的業績大爆發,但與同行相比,華大基因並不算突出。同期主營試劑盒的之江生物,營業收入高達8.18億元,同比增長523.5%。

如果説試劑盒的業績不如同行,那麼華大基因的財報中,不斷攀升的信用減值損失,或成為其新的隱患。

根據2020年三季報,華大基因前三季度的信用減值損失為1.35億元,同比增加59.55%,計提的主要科目為應收賬款。同期,華大基因的應收賬款餘額高達21.16億元,較2019年度12.32億元大幅增長,佔主營收入的比例為31.34%。

報告中,華大基因只解釋稱,因為業務增長,導致其應收賬款大幅攀升。儘管報告未披露欠款方的背景和金額,但2020年半年報中,華大基因有過詳細記錄。

2020半年報顯示,華大基因前五名應收賬款欠款方的合計餘額為2.43億元,佔同期總餘額的12.22%。雖沒透露企業名稱,但披露了金額依次為7689.3萬元、5451.95萬元、3988.5萬元、3957.3萬元、3201.4萬元,比對公開的關聯方欠款額,能判斷前五名欠款方沒有華大基因的關聯公司。

小額交易為主、關聯交易佔比較小,這是華大基因應收賬款的結構。造成的後果,就是華大基因追索款項的難度加大,進而誘發壞賬增加,最終造成信用減值損失擴大。2020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信用減值損失為0.74億元,三個月後該指標就擴大到1.35億元。

對此,《投資者網》就信用減值損失是否會繼續擴大等問題向華大基因求證,對方未予置評。(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