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庚基金丘棟榮的一封致投資者的信再度掀起市場關於港股的討論,例如“南下資金如何看待港股?估值低就夠了嗎?同樣是港股通標的,但是否也應該有所區分?”等問題,第一財經記者整理了對應數據,嘗試向業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與投資者分享。
南下資金現狀
一直以來,“低估值”都是港股投資邏輯的標籤,而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港股熱”是在今年年初,如今,那些“南下抄底”的資金現在怎麼樣了?
據Choice數據,港股通方面,1月份,滬深港股通合計淨買入2595.22億元,達到年內巔峯;2月,南下資金成交淨買入額降至625.26億元;而3月這項數據直接變為淨賣出106.32億元。隨後的4、5月有所回暖,但6月南下資金淨買入僅有41.88億元,7月滬深港股通呈現合計淨賣出529.53億元,8月份依舊淨賣出,9月南下資金反彈實現淨買入149.91億元。10月以來,截至12日,該項數據為淨買入54.39億元。從全年的數據變化來看,在1月份的狂熱之後,南下資金冷靜了許多,有機構就此認為,南下資金延續觀望態勢。
另一方面,有數據統計的207只港股/滬港深主題基金中,截至10月12日,年內實現淨值增長的基金僅有64只,漲幅居前的寶盈國家安全滬港深股票前十大重倉股均為A股,前海開源滬港深核心資源混合A、C前十大重倉股中9只為A股,3只基金期間漲幅均在40%以上。
另外143只基金淨值是下跌的,其中跌幅在10%以上的有55只,佔下跌產品數量的38%以上,如易方達港股通紅利混合下跌14.94%,華夏港股通精選LOF下跌14.06%,嘉實新經濟港股通LOF跌幅為13.27%等。
大舉買入港股,結果“一地雞毛”並不是第一次,20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就曾讓不少公募基金真切體會到了“站得越高,摔得越狠”的含義。
港股通標的行情分化
這一次,丘棟榮雖然看好港股的投資機會,但並非全部的港股通標的,而是港股中的價值股,比如電信運營商、地產、銀行、保險、能源、煤炭的龍頭公司。
行情軟件顯示,截至10月12日,新力控股集團、中國恆大年內累計跌幅均在80%以上,易居企業控股、花樣年控股、禹洲集團、佳兆業集團等多隻地產股年內跌幅超過50%;另有20多隻地產股年內跌幅在20%以上;另外,快手-W年內跌幅達到72.42%,金山軟件、金蝶國際、騰訊控股等公司年內跌幅在10%以上。與此同時,中煤能源、兗州煤業的港股年內股價均實現翻倍,中國石油股份漲幅在60%以上,首鋼資源、中國神華、中國海洋石油等能源股年內漲幅在20%以上。
雖然同為港股通標的,但可以看出行情是分化的,這時候,“估值低”就應該佈局是否有些片面?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認為,參與港股既有本地資金又有歐美機構資金和南下資金,所以港股受到資金進出的影響比較大。從目前來看,港股因為市場流動性的問題,長期處於一種“低估值”的狀態。近期主要因為國內週期股已經處於一種高位,整體市場缺乏熱點,相對來説低估值的板塊或者是調整充分的板塊受到了一些資金的關注,有一些資金從高估值板塊向低估值板塊流動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各路資金更多是抱着一種防禦的心態在做投資,因此在這種心態下,港股才再次體現出它的配置價值。
“港股中,互聯網科技、生物醫藥等相對A股市場更具稀缺性的資產受到的關注會更多,因此在資金流動過程中,也會相對比較受益。”胡泊則和丘棟榮持有不同的觀點。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則認為,從指數層面來看,港股未來一年盈利預期未見明顯好轉,尤其是政策風險尚未出清的恆生科技指數的樣本公司,其盈利預期在中報披露後進一步下修。分行業來看,未來一年上游(原材料/能源)、中游製造(汽車)、硬科技(半導體/硬件設備)、交盈利運預期向好,下游消費(除服裝)及軟件服務板塊仍然悲觀,上半年週期/科技強、消費弱的盈利格局將延續。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