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政策經濟流動性“三輪驅動” A股有望聚力上行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財經

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超5000家,總市值達84.86萬億元。2023年資本市場畫卷正徐徐展開,在經過前一年的調整後,市場對於2023年有了更好的期待。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於相對領先水平;2023年國內宏觀流動性仍將維持相對寬鬆態勢,股市資金面有望較2022年大為改善。

機構人士預計,在政策發力、經濟復甦、流動性寬鬆“三輪驅動”的背景下,企業業績有望回升,2023年A股市場料聚力上行。

政策託底 經濟增長動能強勁

“否極泰來”“東昇西落”“曲徑通幽”“東風吹暖”……梳理各大券商展望2023年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關鍵詞發現,經濟向上已成共識。

在券商人士看來,2022年12月先後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夯實經濟向上的基礎,有力提振市場信心。

“我們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可以實現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於相對領先水平。”中信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程強判斷。

在程強看來,政府仍將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相對較高的目標增速指引經濟穩中向好,並且加力實施穩投資、擴信用、寬貨幣等措施,尤其聚焦製造業領域,瞄準“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大力度打造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突出優勢,並引領中國經濟增長。

“近期決策層要求推動經濟整體好轉,宏觀政策加大力度,服務業、消費領域有望轉向復甦,地產行業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也將減弱。預計2023年GDP有望增長5.1%,季度間波動較大,總體上震盪回升,曲徑通幽。”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説。

在券商人士看來,經濟穩中向好背後,必然有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託底。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體定調對2023年經濟工作和信心恢復的重視程度有明顯提升。”國泰君安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董琦説,“在經濟工作要求上提出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並且將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五個領域政策目標單獨集中給出,體現出機制體制變化的積極跡象。”

對於2023年經濟工作的開展,董琦認為,將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首先,風險應對方面,主要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兩個領域,集中在傳統經濟。一方面,“房住不炒”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已經列明,後續保交樓、化解頭部房企風險之後,向新發展模式過渡。這個過程中,需求和供給政策都會繼續支持地產行業修復。另一方面,在債務風險應對中,基礎設施投資依然圍繞“十四五”重大工程。其次,高質量發展是主線,也是政策刺激的主要方向。決策層強調發展和安全並舉,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鍛造“雙碳”領域新的產業競爭優勢,科技自立自強,佈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第三,“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決策層多次強調信心問題,具體有三個抓手:對平台經濟定調轉換,為後續行業更加積極健康發展進行鋪墊;強調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力圖改善營商環境預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加大外商權益保護。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表示,要提振市場信心,穩增長是基礎。從中長期來看,擴內需是發揮大國規模優勢的必然選擇。“為‘提信心、擴內需’,週期性政策有望加碼,結構性政策有望提速,兼顧短期增長與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張文朗舉例稱,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預計2023年預算內財政赤字率或提升至3.0%-3.5%,而專項債優化或體現在可用作項目資本金比例增加、納入更多可支持的領域等方面,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高於4萬億元。

“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部分領域如房地產、民企和平台經濟等,均有積極表態。”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部分領域均出現積極的政策安排,有利於信心提振和經濟修復。民營企業和平台企業發展的一些擔憂不復存在,料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

流動性寬鬆 增量資金將邊際改善

在積極的政策信號和良好的經濟修復預期下,流動性也是驅動A股市場的重要因素。

2022年,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全年淨流入900.20億元,其中滬股通資金淨流入940.04億元,深股通資金淨流出39.85億元。北向資金淨流入金額相較2021年明顯減少。另外,2022年融資餘額累計減少近2600億元。

增量資金流入不佳的情況下,2022年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15.13%、25.85%、29.37%。

2023年,宏觀流動性將保持相對寬鬆態勢,而增量資金有望較2022年明顯改善。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表示,2023年,在經濟尚未出現明顯改善之前,國內宏觀流動性仍將維持相對寬鬆態勢,資金利率水平處於歷史中低位;後續伴隨經濟逐步企穩,貨幣政策可能由“松”轉“穩”,內生融資需求改善可能支持信貸增長和結構優化。海外通脹有望逐步下行,全球流動性緊縮迎來拐點,通過匯率和資本流動等渠道給國內貨幣政策帶來的掣肘有望逐漸消退,關注海外通脹緩解的節奏。總體上,2023年宏觀流動性對資本市場仍有相對積極的支持作用。

在中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嶽看來,考慮到2023年通脹壓力總體温和,海外貨幣政策緊縮節奏放緩,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有望大幅減弱,預計貨幣政策收緊甚至轉向的可能性較小。在經濟確定性迴歸到合理增長區間之前,預計貨幣政策穩中偏松的基調不變,流動性環境有望延續合理充裕。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總體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貨幣政策的定調仍然較為積極,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2023年,海外加息外溢效應減弱、國內結構性通脹壓力趨緩,有助於中國貨幣政策寬鬆空間的打開。同時,貨幣政策有必要維持寬鬆的流動性環境,進一步支持穩信用。

對於2023年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在居民資產配置力量推動下,公募基金有望繼續成為股市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除公募外,以險資為代表的長線資金也有望進一步流入A股市場,近期政策已在積極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外資方面,2022年外資淨流入A股規模相較往年明顯偏低,而2023年預計我國經濟基本面將穩步改善、美債收益率或迎來趨勢性拐點,外資有望迴流A股市場。綜合來看,預期2023年A股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萬億元。

在王漢鋒看來,2023年股市資金面供需情況有望較2022年有所改善。預計2023年投資者情緒修復有望帶動公募基金髮行回暖,預計2023年偏股型基金髮行規模為6000億份-9000億份,對應權益類持倉貢獻的增量資金規模約4000億元-7000億元。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以及北向資金)全年淨流入A股規模可能在1000億元-3000億元左右。預計2023年A股回購、產業資本增持金額有望達到2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私募基金對市場的資金增量貢獻可能在3000億元-5000億元。

“資金供給端,2023年隨着市場企穩,公募基金髮行有望回暖,不過老基金贖回壓力或相應增大;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指數雙降將引導外資迴流;個人養老金落地帶來一定增量。資金需求端,IPO與再融資穩中有升,而解禁規模下降有助於緩解減持壓力。綜合供需測算,2023年A股資金或淨流入700多億元。”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預計。

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在2022年A股市場大幅波動後,基於政策面、經濟基本面、流動性寬鬆及增量資金將邊際改善,對於2023年的A股市場,機構普遍預期樂觀。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表示,2022年,外部地緣風險“黑天鵝”疊加全球流動性緊縮導致經濟增長預期下行,全球主要權益市場明顯走弱。同時,國內經濟受多重因素影響,一直在低位運行,A股的整體估值水平大幅回落,目前處於近10年以來相對低位水平。2023年,預計上述多重影響因素都將迎來轉折。

“2022年地產支持發力已明確政策預期拐點,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改善市場風險偏好。預計2023年3月歐美加息結束,人民幣匯率拐點出現並逐步升值,打開估值修復空間。2023年下半年A股企業業績拐點出現,增速彈性更大,夯實中期修復基礎。隨着上述拐點漸次出現,2023年A股將逐步聚力上行,延續已開啓的中期全面修復趨勢,進入二季度後的上行動能更強,其中外資和私募是全年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秦培景認為。

“2023年國內實際GDP同比增速有望接近5%,對應名義GDP增速有望超過6%。落實到A股基本面,隨着2023年經濟復甦,A股企業營收和業績增速有望整體上行,結合對GDP增速的預測,預計2023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有望達到10%-15%。”荀玉根表示,資金面上,2023年美聯儲加息有望停止、國內居民資產配置力量漸顯,因此海外流動性、國內微觀資金面均有望邊際改善。

“展望2023年,隨着經濟復甦和企業業績回升,A股有望逐步展開新一輪向上行情。”荀玉根説。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預期走向復甦,而美國經濟終將由滯脹演繹至衰退。“此消彼長”下的中國經濟優勢將是2023年驅動中國權益市場走出獨立行情的關鍵,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2023年,預計在穩地產、基建和製造業繼續發力的共振之下,中長期社融有望重回上行趨勢,A股也將會回到上行週期。”張夏認為。

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燕翔表示,對2023年A股市場行情整體樂觀,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本輪企業業績下行週期已經進入尾聲,2023年經濟預計將會出現邊際改善;第二,全球貨幣政策收緊預期邊際拐點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