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作者:何亞福,原文標題:《中國提前進入人口負增長,日韓絕非學習榜樣!》,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今年7月,聯合國發佈《世界人口展望2022》。
聯合國每兩年或三年發佈一次《世界人口展望》的新版本,上一個版本是2019版。這份報告預測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
圖/網絡
《世界人口展望2022》除了預測世界人口以外,還預測了2022至2100年的各國人口。預測方案有高方案、中方案和低方案。其中,高方案和低方案是人口預測中的小概率情景,而中方案是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景。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中方案預測,印度人口將在2023年超過中國。這與我在今年3月的預測是一致的,詳見3月8日我發表在冰川思享號的文章。(《對中國來説,這件事比丟失人口第一大國更可怕……》)
一、生育率下降,老齡化率上升鼓勵生育效果如何?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數據,從1950年至2021年,世界人口從25億上升到79億,但總和生育率從4.86下降到2.32,65歲以上老人佔比從5.1%上升到9.6%。
從長期來看,一個國家的人口要保持不增不減,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這就是更替水平。人口進入負增長之後,只要生育率一直低於更替水平,那麼人口數量將會一直減少下去,沒有止境。所以,目前世界各國中,低生育率的國家普遍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
然而,各國鼓勵生育的效果參差不齊,下面舉例説明不同國家鼓勵生育的失敗教訓和成功經驗。
同屬東亞國家的日本和韓國多年來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卻未能有效提升生育率。2020年,日本和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34和0.84。
日本和韓國鼓勵生育之所以失敗,有以下一些共同的原因:
第一,與歐洲國家相比,東亞國家鼓勵生育的力度遠遠不夠。根據經合組織數據,2017年日本和韓國用於家庭福利的財政開支分別僅佔GDP的1.79%和1.3%,而法國、瑞典等生育率較高的歐洲國家的家庭福利開支均佔GDP的3.4%以上。
第二,在東亞的文化氛圍裏,生育更多意味着女性的奉獻和犧牲,而男性較少參與育兒。已婚已育的女性在就業市場中容易受到歧視。許多女性為了職業發展而被迫選擇少生或不生孩子。
第三,根據經合組織的數據,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工作時間普遍長於歐美國家。工作時間過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國家民眾的生育意願。
第四,近幾十年來,日韓的結婚率不斷下降。從1995年到2019年,日本結婚率從6.4‰下降到4.8‰,韓國結婚率則從8.7‰下降到4.7‰。並且,在東方國家中,未婚母親和私生子往往被社會歧視,因此,非婚生子女的比例很低。而在一些歐美國家,雖然結婚率也在下降,但社會對非婚生育的態度越來越寬容。近年來,法國和北歐國家的非婚生子女比例已超過新生兒的一半。
與日韓不同的是,法國和瑞典鼓勵生育的效果較好,近幾年法國總和生育率在1.8至1.9之間,瑞典在1.7至1.8之間,在發達國家中居於前列。
法國鼓勵生育的措施包括:一是發放育兒補貼,並且補貼金額依據家庭收入和孩子數量有所區別,孩子越多,補貼金額越高。二是保障女性產假和男性陪產假(或育兒假)。三是托幼保障。法國政府通過將保姆等納入正規就業,以較低的成本創造了靈活多樣的托幼服務供給模式。
瑞典鼓勵生育的措施與法國類似。從法國和瑞典鼓勵生育的經驗來看,構建一個對女性生育友好的社會,包括帶薪生育假、托育公共服務以及保障女性公平就業的權利,有利於提升生育率。
二、人口與經濟之間是何種關係
有人認為,人口減少是好事,沒有必要鼓勵生育。
例如,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員李小平曾經在一篇題為《減少人口總量是最優選擇》的論文中提出:“根據中美之間人口與經濟的比較,我提出了兩個百年人口目標:100年後,爭取將中國人口降到8-10億之間,200年後降到3-5億之間。”李小平認為,減少人口總量有助於提高人均GDP。
但事實上,從各國人均GDP排名來看,排名比較靠前的既有挪威、冰島等人口密度較小的國家,也有新加坡、瑞士、荷蘭、德國等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總的來説,一個國家的人口密度與人均GDP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我們來看一下當今世界七個主要發達國家(簡稱“西方七國”)的人口數量和國土面積,按國土面積的排列次序為:加拿大、美國、法國、日本、德國、意大利、英國。按人口數量的排列次序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
而西方七國的經濟總量基本上也是按照人口數量排列的,而不是按國土面積排列的。其中英國和法國人口數量很接近,都是6700多萬人,這兩國的GDP總量也很接近。
西方七國之中,加拿大面積最大,但人口排在末尾,所以GDP總量也排在末尾。加拿大國土面積與美國差不多,人口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人均GDP反而比美國低一些。可見,“減少人口有利於提高人均GDP”這種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在一個國家的內部,往往是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經濟也較為發達。例如,長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國內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同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這符合經濟上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人口密度大的地區,有利於促進需求和供給的細分,提高專業化水平以及勞動效率。人口密度增大,有利於降低人均交通成本,因而公共交通比較發達。
減少人口並無助於提高人均GDP,而人口老齡化卻會拖累經濟發展,日本就是前車之鑑。二次大戰後一直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保持高速增長,GDP總量相繼超過德國和前蘇聯而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19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日本問題研究專家沃格爾教授出版了一本名為《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的研究專著,此書一出,立即在美國引起轟動。當時許多人認為,如果按照1980年代以前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下去,日本將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然而,從1990年以來,日本經濟在這三十多年裏增長速度極為緩慢,有些年份甚至是負增長。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以及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2013年,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一書中,也把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最大原因歸結為人口因素,強調老齡化將使經濟失去活力。
1980年日本65歲以上老人佔比僅為9.3%,2021年65歲以上老人佔比高達29%,已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首先是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會導致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和税收增加,用於撫養老人的支出急劇增多,這將嚴重擠壓國家財政對科研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
其次,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創新活力,年輕勞動力均優勝於老年勞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尤為如此。
三、中國人口負增長和應對措施
最近,國家衞健委在《求是》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譜寫新時代人口工作新篇章》的文章,明確指出中國人口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
“灰犀牛”是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事實上,人口負增長這頭“灰犀牛”,官方機構已多次預測過了。
例如,2019年1月,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峯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人口負增長;但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左右出現。
與過去的預測相比,這次《求是》文章是把預測人口負增長到來的時間提前了。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數據,中國總人口在2022年1月1日為14.25925億人,7月1日為14.25887億人。按照上述數據,截至2022年7月1日中國總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
在不考慮外國移民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人口負增長,就是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中國近年來的死亡人口比較穩定,基本上都是每年死亡1000萬人左右。中國人口負增長提前到來,與近幾年出生人口斷崖式下降有關。
從2017年至2021年,中國出生人口已經連續五年下降,其中2021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下降40%左右。
近幾年出生人口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如下兩個原因,一是育齡婦女數量減少。從2016-2021年,中國育齡婦女數量平均每年減少約500萬人。
二是育齡家庭的生育意願下降。根據2021年國家衞生健康委調查顯示,育齡婦女生育意願繼續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於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和00後的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僅為1.54個和1.48個。
在現代社會,實際生育率是低於生育意願的,原因是,有些夫婦雖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12%-18%),或錯過了生育期。
而且,對於城市工薪階層來説,許多年輕夫婦撫養一個孩子已感到壓力山大,他們即使想生二胎,但考慮到多撫養一個孩子需要付出很多金錢和精力,最終對生二胎望而卻步。
為了應對低生育率和人口負增長,國家已經出台了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具體措施包括降低養育成本、延長產假、保障女性勞動就業權益、發展普惠托育服務等。這些措施對於優化生育政策有積極的意義。
不過,中國目前鼓勵生育的力度仍然不及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而日、韓、新三國的鼓勵生育政策並沒有取得明顯效果,三孩政策對提升生育率的效果或許有限。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不少地方公佈了2022年一季度出生人口數據,均顯示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安徽省池州市今年一季度出生登記為2436人,而去年一季度出生登記為2966人。
2021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15,不但遠低於更替水平,也低於低生育率的警戒線1.5。中國未來要有效提升生育率,確實是任重道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作者:何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