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爆倉”傳奇大佬Bill Hwang是如何隱藏真實倉位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資產管理公司Archegos並不是持倉超過5%的“大股東”,卻以巨大的頭寸造成了騰訊音樂、愛奇藝、Viacom、Discovery等若干股票上週超過30%的大跌。
華爾街消息人士透露,Archegos大量交易掉期(Swap)和差價合約(CFD)這兩種衍生品,從而掩藏了真實倉位。巨大的槓桿、隱藏的倉位,最終合力形成了猛烈的“爆倉”。
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股票衍生品在美股市場交易瘋狂,有Bill Hwang這樣的操作不可能是個例。
去年四季度,股票衍生品令華爾街投行賺得盆滿缽滿,高盛利潤翻倍有餘。
市場評論認為,大銀行有關衍生品的風險控制,仍然是重要的監管話題。
“私對私”衍生品交易
所謂的掉期和差價合約,意味着有不同收益要求的雙方約定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合同互換。這種衍生品是為了控制收益波動而生,在實際交易中,只不過要求交易兩頭就差價進行交割。
這意味着,Archegos的衍生品交易中,不僅沒有真實的股票經手,而且實際頭寸比現金頭寸要大得多。
像大多數衍生品一樣,這類產品通常屬於OTC(over-the-counter,在櫃枱上交易)市場,是一種私對私的合同。
上週後半周,一些美股股票突遭“血洗”,其中包括一些中概股,引發中國市場的高度關注。騰訊音樂、愛奇藝、Viacom、Discovery、跟誰學、唯品會等,在一夜之間或短短几天內,股價近乎腰斬。隨後一些投行的交易單流向市面,人們驚訝得看到,由老虎基金“後代”、知名基金管理人Bill Hwang操作的資產管理公司Archegos,大約掛出了價值200億美元的賣單,直接引發了上述股票的巨量拋售。
這一波賣盤源自“強制平倉”操作,Archegos的衍生品發生了與其“對賭”方向相反的操作,並在跌幅超過一定限制後被投行追要保證金。市場上掛出了多宗低價大單,甚至在週末也未曾停歇。
市場消息稱,Archegos通過掉期和差價合約,撬動了相當於本金數倍規模的股票。一名基金人士向記者稱,由於Archegos並不是真實地擁有那些股票,因此他並沒有作為“大股東”出現在披露信息裏。這名基金人士稱:“人們甚至不知道他還有哪些頭寸,不知道這些拋售是不是結束了。”
3月29日,相關股票繼續多數下跌,愛奇藝繼續下跌5.05%,Discovery繼續下跌1.6%。
貪婪的衍生品市場“大鱷”
據統計,騰訊音樂、愛奇藝、Viacom、Discovery、跟誰學、唯品會等股票,在上週“蒸發”掉的市值大約超過1600億美元。
然而,“遭災”的不僅是股票投資者,甚至還包括一眾協助Bill Hwang做衍生品融資的投行。
總部位於日本的野村證券在當地時間3月29日早晨公告稱,在與一位美國客户的交易中,有預估為20億美元的損失。其中的“美國客户”被市場判斷正是Bill Hwang的基金。瑞士信貸也披露了相關的“重大損失”,可能會影響下一季度的報表。這兩家投行因為糟糕的風控表現而受到市場懲罰,在3月29日的美股開盤後股價直瀉超過15%。
然而,一名華爾街投行人士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稱,股票衍生品交易在去年下半年開始紅透了整條華爾街、蔓延到亞太市場,早已令一眾國際投行賺得盆滿缽滿。“美股市場、亞太股市升個不停,市場上充滿了’玩家’,誰會滿足於現金交易?”這名投行人士説。
根據記者統計,去年第四季度,得益於投資銀行、FICC(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和證券業務的火熱行情,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期內淨利潤按年分別大增42.44%、51.18%、135.05%。上述銀行都在報告中直言,股票衍生品交易量大漲。
股票衍生品並非業餘玩家可以接觸到的金融產品。在2008年,以房地產為底層資產的衍生品,引爆了美國金融市場,從此迎來更強的監管,僅僅對專業投資者打開門户。然而這令衍生品市場上仍然留下了最大的“大户”,甚至是“大鱷”。
這些“大鱷”到處尋找投行與他們做對手交易,然而“大鱷”們顯然自帶高度的風險屬性。面對這些貪婪地需要衍生品交易的玩家,投行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一名熟悉銀行的市場人士告訴記者:“衍生品費用過於吸引,這的確是銀行在風控和利潤之間艱難的抉擇。”市場消息指出,Bill Hwang在2018年年底之前,都是投行高盛的“黑名單”客户,但卻在近兩年裏重新成為高盛的“座上賓”。Bill Hwang同時也是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等多家銀行的客户。
不過,在本次事件中,高盛似乎已將自己撇清。儘管高盛尚未發佈正式的官方消息,但卻通過市場小道消息告訴投資者,此次損失僅屬“輕微”。又有消息稱,高盛對給Bill Hwang的借貸,已做了足額的抵押。
市場評論認為,大銀行有關衍生品的風險控制,仍然是重要的監管話題。“大銀行是too big to fail(大而不能倒)的,必須用最強的監管去防範系統性風險。”熟悉銀行的市場人士對記者説。由於上一次金融危機的教訓,無論公眾和機構,都對銀行風控極度關注,因為他們甚至會波及最普通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