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詳解新基建在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 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達5%以上
財聯社(上海,記者 徐川)訊,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近日撰文指出,基建投資能促進經濟在較短時間內企穩,並有助於改善市場預期、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這對今年經濟穩增長有着特殊意義。他同時建議,基建投資應配合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大方向,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相結合才能穩住經濟基本盤。
盛松成及其團隊測算,2022年經濟要實現5.5%的增速(即比2021年提高0.4個百分點),基建增速至少應提高至5.4%,至少比2021年多投資8280億元。如果考慮出口超預期下行的風險,則需要的基建投資增速將更高。
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或達5%以上
盛松成指出,根據近期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2022年主要經濟目標,絕大多數省份將GDP增速目標設定在5.5%至7%之間,其中經濟總量位列全國前三甲的廣東、江蘇、山東均將目標設置在5.5%上下。我國GDP前兩年平均增速為5.1%,若今年經濟增長5.5%,將比去年提高0.4個百分點。今年出口較難維持前兩年的高增長,消費增速也較難大幅提升,投資增長至少需要彌補0.4個百分點的缺口。
盛松成及其團隊通過計算得出,2019和2020年固定資本形成佔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分別為57.15%和56.98%,均值為57.07%。在不考慮乘數效應(基建投資拉動就業、收入和消費等)的情況下,按照不變價計算,我國基建投資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至少帶動GDP增速提升0.08個百分點。
盛松成解釋稱,固定資產投資中有較大部分是土地出讓金,而土地出讓金不計入GDP。在基建投資固定資本形成中,由於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等土地交易成本相對較低,所以上述57.07%的轉化比例實際上低估了基建投資對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
通過進一步模擬不同轉化比例下今年我國基建投資所需規模,盛松成及其團隊測算:假設基建投資轉化成基建投資固定資本形成額的比例分別為60%、70%和80%,那麼今年經濟實現5.5%的增速,即比去年提升0.4個百分點,今年基建投資需分別比去年多7924.32億元、6934.17億元和6191.56億元。
應更多關注基建帶動、長期、全局效應
盛松成指出,我國在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有不少成功經驗。例如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我國高鐵網絡的經濟效應,包括高鐵通車推動城市間經濟協同發展、提高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改善企業出口結構、促進服務業繁榮等。這些影響超出了人們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直觀感受,也顯著提高經濟潛在增速。
“與國外歷經多年形成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有所不同,中國高鐵網絡大面積鋪開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與長期逐步形成的經濟網絡相比,短時間內形成一個巨大網絡降低了多種交易費用,由此釋放的經濟潛力也更大。”
盛松成同時表示,基建投資不能只看直接的效益,還要看它的帶動效益;不能只看它的短期效益,還要看它的長期效益;不能只看它的局部效益,還要看它的全局效益。
基建項目儲備充足 資金充裕
盛松成指出,從項目端看,發改委要求提前申報專項債項目。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12日,我國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投入建設和運營階段的有1831個,投資額為2.72萬億元;還有總投資額高達8.33萬億元的儲備項目有待投入建設運營。
另據有關測算,2020年我國在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約達1萬億元。盛松成認為,相較於傳統基建,新基建對上下游以及相關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更大。隨着新基建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佔比逐步提升,它將通過上下游聯動效應,進一步帶動新型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
從資金端看,盛松成表示,我國財政連續兩年結餘。據有關測算,目前有超過5萬億元資金可以預留到以後年份使用。財政部已提前下達今年1.46萬億元專項債額度,並明確今年專項債將重點用於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等9個大方向。
盛松成指出,近年來,政府引導基金規模也再次攀升。本輪政府引導基金設立,與一般的政府融資平台的單一層級、單一區域的運作模式不同,具有向下延伸和區域整合的特點。這些自上而下的整合,意味着區域內部不同層級之間、跨區域資源的整合和協調,從而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協同發展。
盛松成建議,受疫情衝擊、財政緊張的部分地方政府,可根據地方基建項目發展需要,適當增加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加速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下撥。也可通過國開行、農發行等機構,為地方政府基建投資提供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