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點名還要繼續?社區團購"硝煙"未散,劉強東恐成最大贏家
平地一聲驚雷,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也算是給"社區團購"降了降温,也讓一眾互聯網巨頭站在了風口浪尖。早在資本湧進菜市場伊始,筆者就曾説過"社區團購"之於各大巨頭並非是一片"藍海",如今事實也的確如此。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各大巨頭急功近利,將大把的資金砸向菜市場,為了短期變現,對於科技創新這種投資週期長的項目置若罔聞,尤其是和海外的互聯網企業一對比,就更加讓人看到了其中的差距。
但是一切就會因為點名而結束嗎?或許我們都低估了巨頭們的決心與野心,在點名之後,一度有消息傳出阿里、拼多多等巨頭已經在着手撤離事宜,但是事後也是被其官方證實為謠言。不管我們承不承認,這次各大巨頭們或許"鐵了心"要將這塊"蛋糕"吃下,但對於它們而言,惦記的絕不僅僅是那幾捆白菜而已,這場"戰役"之於各大互聯網巨頭們來説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役"。
如果説社區團購是我們所能看到的表象,那麼拼多多的成功就是一切的"導火索",因為這讓大家關注到了下沉市場的"魅力"。首先我們客觀的説,站在互聯網公司的立場而言,它們一定是為了盈利。尤其是對於互聯網這個行業,更迭性實在太快,我們看看那"哀鴻遍野"的過往就會有感觸。從團購大戰到外賣大戰,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互聯網巨頭們哪次不是蜂擁而至,因為它們清楚,如果自己不上,就很有可能淪為歷史的背景板。
拼多多這幾年的大獲成功已經成了互聯網行業當中的"典範",此前各大巨頭們的佈局都是在一些一二線城市展開,例如網約車一開始定位的是高端人羣,外賣也是在一些高校當中衍生的。當大家意識到原來在下沉市場也有如此大的潛力,又具備如此高的用户黏性之時,自然就成了共識中的"香餑餑"。而且不要忘記了,"賣菜"這個行業如果一旦達成壟斷,那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能帶來質的提升。
在這個時代,我們是該相信資本可以撬動整個市場的,過往的一切都是例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遭到點名之後巨頭們依舊不退場,社區團購依舊"硝煙"瀰漫的原因,因為它們相信自己過往的成功經驗,相信在資本下一切都將吹枯拉朽。首先是我們消費者,一定是最先被擊垮的,當你以低到不能想象的價格得以購買到比超市更加高質量的產品之時,試問有幾個人又能堅持?菜市場的小攤小販也是"脆如薄紙",因為它們和這些資本耗不起。
那麼最後的一根弦就是國家,"反壟斷"雖然在實施過程當中,但是各大互聯網巨頭們會沒有對策嗎?只要它們沒有觸及到底線,國家也不好叫停,因為叫停了又能改變什麼?難道就不會出現新的"王者"嗎?所以最大的問題在"壟斷"上,而不是在社區團購的模式上,就目前而言,社區團購已經如同一股洪流向我們襲來,像當初外賣對實體餐飲的衝擊,像網約車對出租車的衝擊,這樣的場面真的不遠了。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在每一個動作都被放大之後,走在最前面的一定不可能是最後的贏家。所以誰會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呢?筆者大膽預言此人就是劉強東,原因有二,第一就是劉強東是從農村走出去的,對於下沉市場有着自己的認知,而且確實是個幹實事的企業家,至於細節各位去細品。
這第二點就是社區團購現在的難點依舊是在於供應鏈以及菜品的品質上面,這一切都離不開一點,就是物流。如今我們能看到生鮮在品類上還是側重於耐放型的,而真正要"攻"下這片市場,就得依賴供應鏈。目前京東已經和興盛優選結成"同盟",京東的物流體系搭載上興盛優選的經驗以及局域範圍內的把控力,是不是頗有完美搭檔的意味?
其實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説,"社區團購"的模式並沒有錯,它在於方便我們的生活以及搭建了更加便捷的銷售通道。我們抨擊的是互聯網巨頭們不擇手段的"壟斷"目的,不顧小攤小販們的基本利益,利用低價將其淘汰出局。現實一點講,任何一個行業發展到後期都一定是寡頭模式,區別就在於它到底是完全不給個體户生存空間還是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這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筆者敢言,這場"社區團購"大戰也許現在才剛剛進入白熱化階段,各方的博弈將此起彼伏地進行。但願各大巨頭們在競爭之時,不要忘了"初心",不要給國家"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