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強:創新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機制
谷為民命,食為政首。隨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糧食安全問題一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最新報告預測,到今年底,全球因疫情陷入長期飢餓狀態的人口可能達到1.3億人。與嚴峻國際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完全有能力保證國內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糧食安全安如泰山。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始終立足國內,高度重視糧食工作的偉大成就。
我國是糧食產業大國。2015年以來,糧食產量始終穩定在6.6億噸左右。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6.64億噸,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糧食庫存儲備充裕,口糧庫存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自給率98%以上。全國糧食加工業轉化效率穩步提高,加工轉化規模達5.5億噸,近3年來年均增長4.6%,轉化率達83.3%。糧油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8萬億元,同比增長6.1%。糧食加工企業逐步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市場競爭力不斷加強,湧現出了一大批知名企業。糧食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糧食及製品銷售呈現多層次、多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態勢。
不過,與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還不是糧食產業強國。糧食加工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與副產物綜合利用少;傳統工藝多,新技術、新工藝少;產業趨同多,特色產品少。糧食及製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副產品綜合利用不足。
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展是解決當前糧食產業不平衡不充分不匹配發展、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國的有效途徑。提升我國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發展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使其具備向前向後延伸的能力,提升糧食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加快推進糧食產業強國建設。
首先,加強主體培育。一是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農民興辦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廣泛開展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和輔導員培訓,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二是推動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其次,優化宏觀調控。一是創新完善糧食支持政策。以穩定糧食生產為出發點,適度調整種植結構,調整補貼方式和支持重點,引導提升良種良法優品比重。加快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健全完善統一高效的防範化解糧食領域重大風險常態化機制。二是完善糧食應急供應體系,確保一定的覆蓋面且佈局合理平衡。三是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農業物聯網等新基建設施,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再次,強化產業鏈協同。一是支持和鼓勵產銷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建立形式多樣、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協作機制和經濟利益補償機制。二是緊緊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着力開發糧食精深加工產品,加強主食產品與其他食品的融合創新,延伸糧食產業鏈條。三是創建糧食產業集羣。創新糧食企業發展,積極建設產能集聚、技術領先、功能合理、協同發展、產業關聯度高的糧食產業集羣和產業園區。四是着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農企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市場牽引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接農户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