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沈童 濟南報道
6月24日週五,A股延續上漲態勢。盤面上,多數板塊上漲,旅遊、鋰電、醫藥、白酒漲幅居前,地產、煤炭、建築等跌幅居前。兩市成交1.16萬億元,北向資金繼續大幅淨流入。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成功站上3300點,盤中觸及3350點,創業板指、深證成指、滬深300、科創50等主要指數悉數上漲。
從本週來看,大盤先抑後揚,完成突破3300平台位置後的技術調整,技術層面,下一個平台在3500附近。市場流動性充裕,熱點紛呈,機構重倉的白馬股、賽道股持續回暖,隨着行情擴散,下半年業績良好或者預期轉好的滯漲板塊將迎來補漲機會,如白酒、醫藥、養殖、地產龍頭、白色家電等。
白酒、醫藥、養殖、地產龍頭、白色家電等抱團股表現不俗
國信證券山東分公司類興亮表示:“地產及白色家電的主要邏輯就是超跌、低估值;房地產方面,在政策支持之下,房地產邊際改善,後續政策仍有發力的空間,而白色家電、家居、裝修等屬於房地產後週期,因此反彈節奏與房地產差不多;醫藥、養殖均為超跌反彈品種,同時,養殖還疊加了基本面的困境反轉,因此確定性更高一點。”
月漲幅2.66%,白酒“王者歸來”?
值得一提的是,白酒板塊近期整體表現出色,僅6月24日,白酒概念板塊整體漲幅0.69%,其中31只股票上漲,1只股票平盤,10只股票下跌。數據顯示,截至今日,白酒概念板塊近一週漲幅0.06%,近一個月漲幅2.66%,近一個季漲幅10.54%。
在此前報道中,海報新聞曾分析過白酒行業的競爭格局,其主要邏輯還是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雖然從整體來看白酒消費是下降的,但消費者更傾向於少喝酒喝好酒,所以雖然白酒整體消費量下降,但品牌白酒的市場份額是不斷增長的,從而形成龍頭量價齊升的局面,有定價權的“茅五瀘”自然處於相對較好的競爭格局。
此外,白酒每年有兩波淡旺季,春節、仲秋是旺季,尤其是春節,一般一季度也就是春節旺季的銷售要佔全年的40%以上。
中金公司表示,端午節後仍是淡季,但白酒動銷環比5月明顯加速,宴席等場景有所回補。隨着各地提振經濟、促進消費、發力基建投資的政策落地,預計白酒消費有望加速恢復,若疫情能持續有效控制,7~9月淡季有望迎來一波宴席補償性需求。
中信建投指出,白酒產業鏈韌性顯著增強,端午期間市場整體平穩,環比來看消費回暖信號顯現。6月以後隨着經濟活動開始爬坡,餐飲產業鏈逐步恢復,宴席消費場景將逐步迴歸正常狀態,年內動銷不斷向好,帶動預期由冷而暖,繼續看好白酒向上修復行情。長期看部分龍頭酒企中性假設下已經具備3年1倍空間,動銷拐點預示景氣拐點,宜果斷加倉。
值得注意的是,白酒上漲還有另一個邏輯——基建邏輯。以最經典的“黃金十年”為例:2003年~2012年,白酒行業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8.8%,產量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9.0%,噸價複合年均增長率為8.3%;而白酒上市板塊營業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2.4%,淨利潤複合年均增長率為45.6%。
2003年~2012年間,投資成為推動國內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包括基建、製造業投資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活動催生政商務白酒需求。從核心指標來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領先於白酒產量同比增速約2年,具備很強的關聯性。
對此,機構表示認同,國盛證券指出,經濟穩增長措施逐步落地,預計下半年到明年經濟向上趨勢逐漸明朗,看好白酒動銷的邊際轉好。
當然,醫藥、白酒等機構抱團板塊能夠反彈的另一個因素是資金面。類興亮告訴記者,北向資金是最早抱團白酒、醫藥的,近期北向資金的顯著回暖也會帶動相關板塊的估值修復。
二季度即將收官,投資者不如“躺平等風來”
二季度即將收官,行情有加速跡象。類興亮建議,此時投資者應當要留一分清醒留一分醉,清醒的是這波反彈力度很強,注意及時兑現利潤。如汽車指數已經漲了超過59%,聯想汽車四月份的糟糕數據恍如昨日,這波困境反轉來的又快又猛,(乘聯會4月乘用車市場零售104.2萬輛,同比下降35.5%,零售市場將在110.0萬輛左右,同比下降31.9%,環比下降30.3%)。醉的是流動性充裕、熱點紛呈,政策面較為友好,是難得的一個窗口期,基本面良好,或者預期好轉的滯漲板塊,應該都有機會,預期追逐,不如躺平等風來。
酒類分紅季大放異彩,快來看看還能趕上哪些酒企的分紅?
此外,近日,不少白酒上市公司開啓年度分紅模式。根據2021年報,貴州茅台擬對公司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216.75元(含税),共分配利潤272.28億元。截至2021年6月25日,茅台已累計現金分紅達1213.55億元,佔公司上市以來淨利潤總額的47.46%。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年度分紅是A股的“一道例菜”,5、6月是A股公司分紅實施密集期。
據Wind數據統計,下週,天佑德酒、捨得酒業、口子窖、洋河股份、古越龍山、老白乾酒進入分紅股權登記,在股權登記日之前買入並持有該股,可享受分紅。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資訊僅供參考。上述所列示上市公司僅陳述其與該事件相關,不作為具體推薦,投資者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