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隻“牛基”被限購!指數全跌淨值還能創新高,基金經理做了啥?
來源:資事堂
今天,易方達明星經理張坤的新產品獲得逾300億資金搶購,限額80億不到1小時就“售罄”。
實際上,這只是投資者在市場劇烈波動時,首選基金進行加倉的一個縮影。
上週四晚間,興全商業模式突然發佈公告,宣佈自次日(週五)起即暫停10萬元以上申購申請。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細節,當天A股三大指數全部收跌,第三方平台根據歷史持倉估算該基金淨值也是大跌,但基金最終淨值出來後卻是“逆市”上漲0.11%。
此外,之前無論市場風格偏向滬市大盤還是創業板,基金淨值均連續上漲且刷新歷史新高,基金經理做了什麼?
01
一隻奇特的基金
上週四(6月11日),A股上演衝高回落行情,主要指數全部收跌。其中滬指跌0.78%,深成指跌0.81%,創業板指跌0.29%;上證50跌1.1%,滬深300跌1.08%,中證500跌0.47%。
在這種行情背景下,某第三方平台根據歷史持倉信息,估算興全商業模式優選混合基金當天淨值應下跌0.54%。
然而,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基金當天披露淨值顯示是上漲0.11%。
實際上,這只是該基金比較“神奇”的地方之一。
在此之前,無論是6月10日滬指下跌,深成指和創業板指上漲;還是6月8日滬指深成指上漲,創業板指下跌;還是6月3日滬市微漲,深成指和創業板指下跌,該基金淨值均錄得上漲。
▼ 附圖:興全商業模式淨值與A股指數漲跌幅對比
結合基金淨值曲線圖,可以更直觀看到,基金淨值在市場風格不穩以及走勢巨震時,仍在連創歷史新高。
▼ 附圖:興全商業模式成立以來淨值走勢
02
突然再次被限購
當天(6月11日)晚間,興證全球基金髮布公告稱,自6月12日起,旗下興全商業模式混合基金將暫停接受10萬元以上申購、轉換轉入申請;原因是“為了保證基金的平穩運作,保護基金持有人利益。”
據公告,該基金上一次暫停接受大額申購、轉換轉入是在1月22日(臘月二十八);但只過了一個春節,基金便於2月4日(春節後第二個交易日)解除了大額申購限制。
對於這次突如其來的“限購”,一位渠道人士透露,由於該基金歷史業績比較好,且持基體驗也不錯,這幾天市場調整時,有不少投資者都加倉了,基金公司選擇“限購”,可能也是為了控制規模。
他進一步表示,據他了解,興證全球旗下基金經理對基金規模有很強的話語權,也有可能是基金經理自己覺得規模已經太大,擔心進一步增加可能會難以駕馭。
據公開信息,截至一季末該基金管理規模為29.32億份,即使二季度以來份額沒有增長,基金最新規模也已有77.4億元;而2019年底時該基金規模僅19.9億份,約合43.4億元。
另外,基金經理喬遷還和他人共同管理興全有機增長和興全趨勢投資2只基金,截至一季度末,這兩隻基金規模分別為23.75億元和186.94億元;換句話説,喬遷目前實際管理規模或已達到200億元。
03
或正加倉中小盤成長股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出現了,在實際管理規模或已比較大的情況下,喬遷是如何做到在市場巨震時,仍能保持基金淨值穩步增長的?
如果我們把該基金淨值與中小盤成長特點突出的創業板指作對比,可以發現:
6月2日基金淨值大跌1.34%,而當天A股幾個主要指數中,創業板指收跌0.60%跌幅最大;往後看,6月10日滬指大跌時,基金當天淨值上漲0.73%,當天創業板表現最強,收漲0.94%。
再往前看,5月12日和5月13日兩天基金淨值大漲時,當時創業板表現明顯較強;而5月20日和5月21日前後,在滬指跌幅只有0.5%左右的情況下,基金淨值連續兩天下跌超1%,當時創業板表現則較弱。
▼ 附圖:5月以來興全商業模式淨值與A股主要指數漲跌幅對比
這裏之所以特別留意到基金淨值與創業板指數表現的對比,一是因為6月11日基金估算淨值與實際淨值出現了較大偏離度;第二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一季末包括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喬遷在基金組合中對創業板股票配置較低。
具體來説,今年一季末,興全商業模式前十大重倉股中,只有一隻創業板股票——匯川技術,佔基金淨值比為3.05%。
▼ 附圖:興全商業模式2020一季末前十大重倉股
往前看,2019年年末時,該基金全部64只持股中,創業板股票僅9只,合計佔基金淨值比約16.6%,而2019年底時該基金股票總倉位為89.86%。
▼ 附圖:興全商業模式2019年末持有創業板股票明細
再往前看,2019年三季末時,基金前十大重倉股裏,創業板股票為3只;2019年年中時,該基金全部48只持股中,創業板股票為8只,且整體持股比例均靠後。
▼ 附圖:興全商業模式2019年中持有創業板股票明細
總的來説,結合興全商業模式歷史持股,以及近期基金淨值和創業板行情表現,二季度喬遷或在基金組合中增加了創業板股票的配置。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