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消費仍未“轉正”,相當一部分人“被動儲蓄”

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之際,消費仍未“轉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今日在國經中心舉辦的“經濟每月談”上指出,服務業恢復的滯後抑制了消費,消費途徑受限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只好“被動儲蓄”。今年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費將會強勁回升,預期全年消費增長將從-3.9%回升到10%左右。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但全年消費比上年下降3.9%,仍未“轉正”。

王一鳴就此解讀:疫情後經濟恢復有結構性差異,需求端的恢復相對於供給端存在滯後。短期來看,主要原因是疫情衝擊。疫情衝擊下,居民收入增長有所放緩,消費傾向受到抑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服務業的恢復滯後抑制了消費,比如疫情反彈使度假旅遊很難做到,造成消費增速的明顯回落。與之對應,居民的儲蓄水平上升,且上升幅度明顯。這其中有預防性儲蓄,也有被動性儲蓄,且相當一部分人的儲蓄是被動性因素導致的。人們無法去消費,沒法度假、旅遊、購買一些服務。

“長期來看,即便沒有疫情,我國居民消費還是不夠強勁,深層因素是居民負債水平上升。”王一鳴説,年輕一代買房後,每個月支付貸款對消費存在擠出效應。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口徑,居民的負債水平槓桿率接近60%。

他強調,制約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長期因素是收入分配,低收入羣體收入增長相對偏慢。

王一鳴指出,在政策層面,我國宏觀體調控從以擴大投資為主轉向以擴大消費為主,這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概穩定在60%,已經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而過去投資為第一動力時期形成的體制模式,轉向更有效地引導消費需要一個過程。疫情後,我國政策上比較偏向供給端,比如復工復產採取了很多措施。而在消費端,儘管有些地方發了消費券,但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對消費端的激勵措施還不夠。

欄目主編:樊江洪 文字編輯:樊江洪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肖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8 字。

轉載請註明: 王一鳴:消費仍未“轉正”,相當一部分人“被動儲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