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道瑞士《觀察報》網站近日刊登題為《中國佔領世界,歐洲掉隊》文章,作者為沃爾夫岡·戈莫爾,文章摘編如下:
汽車工業未來將走向何方?10年後中國會不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哪種驅動技術將佔上風?在《全球汽車行業高管調查》中,畢馬威的審計師們對全球1150餘位汽車及相關行業高管以及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汽車買家進行了採訪。
調查結果為歐洲汽車行業描繪出一幅黯淡圖景。四分之三的受訪高管相信,短短9年後,全球將只有5%的汽車在歐洲生產——目前這一比例為24%。因此,市場將進一步分化。在各地都暢銷的“世界汽車”時代已經過去:區域性需求將存在極大差異。不過,需求多元化的原因並不是客户需求差異變大,而是受到產業政策和原材料供應的影響變大。
工人在一汽-大眾長春基地總裝車間裝配車輛(新華社)
報告顯示,未來,上述兩個因素將決定成功的汽車製造商必須遵循的技術方案。83%的受訪決策者認為,各地不同的產業政策和地方法規將是重要的推動力,特定的驅動技術將會受到税收優惠和補貼的推動。這是符合邏輯的:擁有電池生產設施和所需原材料的地區會推動純電池電動汽車的生產。而其他地區則會專注於混合動力汽車,甚至可能是燃料電池。
大多數受訪高管估計,10年後,內燃機將不再是私家車的主要驅動方式。他們預測各種驅動方式佔比如下:只有25%的車輛採用傳統動力,27%為電池驅動,23%使用燃料電池,25%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政府的扶持措施將助推電動汽車銷量增加。
畢馬威汽車專家安格莉卡·胡貝爾·施特拉塞爾總結道:“中國逐步取消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和税收優惠,並不標誌着亞洲人正在退出這個市場。相反,此舉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中國正在啓動其長期戰略的下一階段。現在應發展提供高質量產品的本土汽車製造商。”這是為了讓中國的汽車製造商能夠實現其“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偉大目標。此外,北京的汽車業高管也意識到,任何一種驅動方式都不是汽車行業的萬靈藥。
在受訪的消費者中,早已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未來會純電動駕駛。調查顯示,價格高、充電設施少和續航里程過短是消費者不敢購買純電動汽車的最常見原因。近70%的受訪者預測,由於缺乏充電基礎設施或安裝充電設施面臨挑戰,電池電動汽車將遭遇失敗。值得注意的是,與1年前的同一份調查相比,懷疑比例提高了14%。
此外,行業高管和消費者對自動駕駛的疑慮也很大。77%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和傳統駕駛的汽車混行,會導致安全問題和索賠責任認定不清。此外,大多數消費者認為,距離全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編譯/焦宇)
【來源:參考消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