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祥委員:優化博士後資助制度,造就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博士後科研人員是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為提升我國科研水平作出了貢獻。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存在着博士後隊伍規模不大、資金投入不多等問題,博士後的創新潛能未到達最大程度發揮。”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王梅祥説。

1985年以來,我國博士後制度幾經改進與完善,取得了明顯成效,博士後人數逐年穩步增加。根據人社部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進站博士後達到25500多人,出站博士後達到14000多人。一批曾經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已成為各學科的院士和知名學者,成為我國重大科研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成為各領域各行業的行家好手或領導者。

然而,王梅祥在調研中發現,最近幾年博士後制度又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一是大多數優秀博士畢業生不願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二是具有充沛和優質科研資源,以及承擔重要科研項目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難以吸引優秀的博士後人員;三是不少在站博士後成員意志消沉,工作積極性不高。

“博士後的待遇普遍較低,特別是在內地大城市較難體面地生活。不同地方和地區博士後收入差異懸殊,導致博士後人員隊伍不穩。博士後出站後在‘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學院求職與就業機會仍然較少。”王梅祥説。

如何破解?王梅祥建議,國家應增加對博士後科研人員的財政投入,較大幅度提高在站博士後人員的生活補助,使博士後達到基本“體面”的生活水準。調整博士後基金的資助結構,大幅擴增“博新”計劃指標,評審時海內外博士申請者一視同仁。“博新”計劃指標名額向重點研究領域和“雙一流”優勢大學及學科傾斜,同時支持西部的“雙一流”大學和學科。

“同時,在編制上要做出一定安排,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吸納並招募優秀博士後出站人員,解決‘向上流動性’問題。在國家人才計劃中,取消‘唯海外博士後經歷’的先設條件,真正做到任人唯賢和任人為能。”王梅祥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74 字。

轉載請註明: 王梅祥委員:優化博士後資助制度,造就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