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緣再花14億買理財,這些上市公司也是理財大户
去年淨利潤不到16億元,卻要花14億元來買理財產品?近日,今世緣的一紙公告遭到部分投資者吐槽。
數據顯示,最近一年,今世緣已累計投入42.94億元購買理財產品,獲得收益3998.31萬元,佔2020年淨利潤的9.25%。此前,該公司曾因大手筆委託理財收到過上交所的監管工作函。
中新經緯客户端梳理發現,A股市場上愛理財的上市公司不乏少數,有些公司近一年來的認購總額甚至超百億元。
今世緣14億買理財遭吐槽
近日,今世緣發佈公告稱,公司對14億元自有閒置資金進行了委託理財,受託方包括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所購理財產品多數可在每工作日開放贖回,同時也有期限為3個月、12個月的。
上述公告發出後,有投資者在股吧裏吐槽“公司都不看好自己,有錢回購啊,去買收益那麼低的理財”“有這錢為什麼不拿四分之一去各省電視台影視文藝頻道投放廣告,搞出省戰略”。
今世緣在前述公告中提到,上述委託理財是在確保公司主營業務運作正常情況下以自有閒置資金進行投資,不存在負有大額負債的同時購買大額理財產品的情形,不會影響公司現金流的正常運轉,也不會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造成影響,同時有利於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理財收益。
據今世緣披露,上述委託理財資金佔公司最近一期期末貨幣資金(不含委託理財資金)的比例為63.61%。相關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今世緣貨幣資金(不含委託理財資金)22.01億元,負債總額27.87億元。
公告顯示,最近一年,今世緣已累計投入42.94億元購買理財產品,獲得收益3998.31萬元,佔2020年淨利潤的9.25%。
今世緣最近十二個月使用自有資金委託理財情況 中新經緯 閆淑鑫製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4日,今世緣也曾公告稱,使用18.56億元自有資金進行委託理財。1月20日,今世緣收到上交所監管工作函,處理事由為“就公司購買委託理財有關事項明確監管要求”。
能否實現百億目標?
今世緣全稱為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濃香型白酒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旗下擁有“國緣”“今世緣”“高溝”等品牌。
中新經緯客户端注意到,今年年初,今世緣曾披露《五年戰略規劃綱要(2021—2025)》,計劃到2025年實現營收過百億元,爭取150億元,其中2021年的營收目標為59億元左右,爭取66億元。
數據顯示,2020年的今世緣實現營收51.22億元,同比增長5.09%;實現淨利潤15.67億元,同比增長7.46%。按照今世緣的業績目標,2021年,該公司營收增速至少要達到約15%;到2025年,今世緣的營收要較2020年翻1倍。
在業內看來,今世緣這一目標的實現存在較大難度。白酒專家肖竹青接受中新經緯客户端採訪時認為,目前國內白酒市場容量基本上已經固化,白酒行業的整體產能也在下降。“白酒行業的市場份額、銷售額和利潤總額整體是向醬香酒企業、行業頭部企業在聚集,整個白酒市場份額逐漸被‘茅五洋瀘汾’(茅台、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這些一線品牌所瓜分。”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提到,今世緣是區域型白酒企業,在全國名優白酒的不斷擠壓之下,其增長空間有限。“在白酒行業‘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大分化節點上,今世緣2025年營收過百億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
肖竹青指出,今世緣也嘗試過全國化佈局,但目前進展很慢。今世緣賬上有錢,但全國化拓展又很難實現突破,所以選擇把錢來投資理財產品,這也是一種保守經營。
6月1日,中新經緯客户端就大手筆購買理財的原因等問題向今世緣董秘辦求證,但截至發稿,並未收到其回應。
這些上市公司也愛買理財
中新經緯客户端梳理發現,不僅是今世緣,A股市場上愛理財的上市公司不乏少數。
據Wind數據,最近一年,A股有1242家上市公司認購過理財產品。根據認購金額來看,有11家上市的認購總額超過了100億元,包括歐普照明、養元飲品、公牛集團、寧德時代、金龍魚等。其中,歐普照明認購金額合計達323.97億元,在1242家上市公司中居於首位。
11家上市公司最近一年認購理財產品金額總數超100億元 數據來源:Wind 中新經緯閆淑鑫製圖
而從持有理財產品個數來看,有9家上市公司的持有數量超過了100個,其中江蘇國泰所持最多,高達271個,該公司的認購金額也近次於歐普照明、隆基股份,為244.39億元。
9家上市公司最近一年持有理財產品個數超100個 數據來源:Wind 中新經緯閆淑鑫製圖
經濟學者宋清輝向中新經緯客户端分析,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規定就無可厚非。但是,一家上市公司若大手筆購買理財產品或者過度投資理財產品,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並不可取。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非穩賺不賠,實際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資金最終流向了信託計劃,而近年來信託計劃延期兑付、債券違約等狀況頻頻出現,因此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亦不容忽視。”宋清輝稱。
(中新經緯APP)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