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王恩博)今年以來,中國許多民營企業面對疫情衝擊奮起自救、逆境突圍。新的一年已在“敲門”,隨着中國經濟運行逐漸恢復常態,民營企業將迎來哪些新機遇?“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12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學者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給出答案。
中國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人們已耳熟能詳,如何在構建這一新格局過程中激發民企活力,受到專家們關注。
“民營經濟如何發揮應有作用,要結合構建新發展格局加以深刻認識。”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説,在中國的配套改革和全面開放過程中,要基於競爭中性概念給予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支持,以及必要的各方面公平競爭制度環境。讓民營企業和其他所有企業一樣,在中國打造高標準、法制化營商環境過程中,充分發揮潛力和活力。
他進一步指出,“雙循環”中的內循環對應中國本土市場主體,其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要讓他們在中國雄厚的統一市場基礎之上,進一步享受制度創新和政策優化支持紅利。在外循環方面,也要充分肯定民營企業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的豐富外向型經濟發展經驗,“他們正繼續敏鋭地對接國際市場,尋找外循環方面可以抓住的機會”。
新發展格局之下,民營企業享有更多支持,同樣也肩負着重要責任。
在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席教授李稻葵看來,民營企業要努力做到兩件事:其一,幫助國家解決一些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尤其一些長期專注微小零部件的企業要爭取成為行業內的“隱形冠軍”;其二,要盡到社會責任,助力社會縮小貧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
明年中國將進入“十四五”時期,哪些新機遇民營企業不容錯過?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温鐵軍注意到,中國官方如今在延續供給側改革思路的同時亦強調注重需求側改革,這意味着未來發展要更加重視瞄準人民羣眾的需求。
他指出,中國經濟已由粗放的數量型增長轉為質量效益型增長,民眾消費結構和形態也隨之發生改變,從物質層面的升級換代轉向更加追求綠色、生態化消費。這樣一來,需求側便對供給側提出相應要求。
在此背景下,賈康建議,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民營企業要針對自身市場,進一步做好創新供給,同時滿足、對應並引領需求方面的創業創新。“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不同企業要在自己面對的競爭環境綜合考量之下,提高整個生產經營戰略和策略組合方案的水平,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李稻葵認為,未來5至10年城鎮化將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機遇之一,部分發展快速的地區將產生大量交通、教育、養老等需求。民營企業家需要認真研究中國新經濟地理,搞清楚哪些地區是未來的增長點,並在這些地方發力,助力中國經濟加快調整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