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藝虹股份上市遭否後塵?“小弟”南王科技闖關IPO再迎創業板“三創四新”定位之疑 高新技術企業資質
2022年8月2日,天津藝虹智能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藝虹股份”)的IPO申請在當日召開的創業板上市委2022年第47次審議會議上遭到否決的結果,無疑讓即將緊隨其後同樣闖關創業板的同行業公司——福建南王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南王科技”)的上市命運更讓人忐忑不安。
早在2021年6月10日便向深交所遞交了創業板IPO申請的南王科技,在經過了近14個月的漫長等待後,該上市申請終於獲得了於深交所創業板2022年第50次上市委會議上受審表決的機會。
8月10日,便是深交所創業板2022年第50次上市委會議召開的時間,此時距離藝虹股份IPO的鎩羽過去僅僅不過十日。
與藝虹股份同樣主營紙製品包裝的研發和銷售的南王科技,無論在從業資歷或是行業認可度而言,似乎皆遜於前者。在前者上市失敗的陰霾籠罩之下,南王科技IPO的前景顯然也同樣不容樂觀。
據南王科技此次IPO申報材料顯示,其此次上市擬發行不超過4878萬股以募集資金6.2億投向“年產22.47億個綠色環保紙製品智能工廠建設”和“紙製品包裝生產及銷售”等兩大項目。
實際上,南王科技的IPO申請是更早於藝虹股份向深交所申報的。從其獲得受審之機卻晚於對方的結果來看,在南王科技IPO的前期問詢環節中,監管層對其的爭議亦是並不少於後者的。
“藝虹股份此前IPO最大的爭議便是其對大客户的依賴以及其是否符合創業板‘三創四新’的板塊定位,同樣,南王科技雖然沒有如藝虹股份那邊針對單一大客户存在依賴,但其與重要客户之間議價權的懸殊和諸多的關聯交易,也將拷問着其獨立性。當然,與藝虹股份同業的它,是否符合創業板的定位,也是影響南王科技此次IPO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8月8日,一位接近於監管層的中介機構人士告訴叩叩財訊。
與藝虹股份類似,在此次IPO報告期的近三年內,南王科技的業績也算趨於穩定增長的態勢,在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的增收不增利的業績瓶頸之後,2021年中,雖扣非淨利潤的增長幅度依舊未能趕上營收的增長,但也算是將盈利規模從6000萬出頭提升至了近8000萬。
不過,與即將在8月10日同日受審的另一家擬IPO企業——深圳市朗坤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那近兩年來皆錄得過億的扣非淨利潤的財務數據相比,南王科技的基本面也僅僅只能説是差強人意。
“在沒有強勁的盈利能力作為護佑的前提下,如果企業的創業板定位還存有較大的爭議,那麼其IPO能通過上市委審核的前景可以説是充滿着不確定性的。”上述中介機構人士坦言,與南王科技同行業的藝虹股份上市失敗的前車之鑑,則很可能成為南王科技的後撤。
藝虹股份IPO最終遭遇否決的主因已不是秘密。
在8月2日晚間深交所發佈的《關於終止對天津藝虹智能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審核的決定》的公告中稱,“發行人未能充分説明其‘三創四新’特徵,結合發行人報告期內毛利率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且持續下滑、對主要客户議價能力較弱、報告期末專利全部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等因素,發行人不符合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 的創業板定位要求”。
如果説藝虹股份不符合“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定位要求”,那麼在諸多類似指標上,南王科技也同樣存在相似問題甚至還不及。
有藝虹股份的失利在前,為麥當勞、肯德基等企業提供包裝袋或包裝紙的南王科技,要説清楚其具備創新、創意和創造的特性並獲得監管層的認可,也應是相當費力。同樣,在近三年的報告期內,南王科技的毛利率不僅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也處於持續下滑中,最近一年即2021年的綜合毛利率更是跌破20%的關口。“為獲得預期份額採取競價策略”的表述,也將其對主要客户羸弱的議價能力暴露無遺。雖然南王科技截至報告期末,56項專利中,尚有5項發明專利,但其遠遠低於藝虹股份的研發投入和佔比,在藝虹股份因不滿足創業板定位被否後,則更讓人質疑其所謂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含“新”量。
值得一提的是,南王科技為了顯示自己的行業地位,在此次IPO申報材料中稱“經過多年發展,已成長為國內紙製品包裝行業位居前列的企業,具備出色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製造能 力”,而對於這一結論其給出的證據便是“2019 年、2020 年、2021 年及 2022 年,發行人連續入選權威雜誌《印刷經理人》評選的‘2019 中國印刷包裝企業 100 強排行榜’、‘2020 中國印刷包裝企業100 強排行榜’ 、‘2021 中國印刷包裝企業 100 強排行榜’、‘2022 中國印刷包裝企業 100 強排行榜’”。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南王科技所稱的權威雜誌《印刷經理人》的相關評選排行中,藝虹股份的名字也連續在2019年至2022年出現在“中國印刷包裝企業100強排行榜”中,而且連續四年的排名皆遠遠高於南王科技。
在南王科技自己都認可的“權威榜單”中,排名靠前的,顯然具備更“出色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生產製造能力”的藝虹股份都被深交所以不符合創業板定位而拒之門外,那麼作為“小弟”並排名靠後的南王科技,又能否闖關成功呢?
1)創業板定位能否符實?
與藝虹股份IPO的前期審核相似,在過去一年中時間裏,遭遇了三輪深交所前期反饋問詢和一輪落實審核中心意見的南王科技IPO,也就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的問題上遭到了監管層的輪番追問。
同樣與藝虹股份類似的是,無論是在IPO的招股書還是對監管層的反饋回覆中,南王科技一面堅稱自己符合創業板的“三創四新”定位,另一面也用各種專業詞彙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包裝得花哨而高深。
“公司根據市場、政策以及下游行業需求及變化,保持產品在功能環保性、創意設計、性能、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持續創新”, 南王科技在IPO申報材料中如此描述其在產品方面的“三創”特性,並稱自己在技術方面的創新主要為“全面使用柔性版印刷技術並持續改進相關技術和工藝”。
但似乎這個所謂的技術方面的創新在早前因不符“三創四新”定位而被否的藝虹股份也視之為自己的“創新”技術。
“公司採取環保的柔性版印刷與創新的水性油墨調配技術相結合的印刷工藝, 並應用計算機和數據分析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和控制,提升產品品質,實現產品生產環節的環保、產品使用後的可降解。”南王科技如此詳細解釋其技術的創新性道。
在藝虹股份的IPO招股書中,藝虹股份則將“水性油墨柔版印刷及包裝箱製造工藝”視為自己的‘核心技術’並稱“項目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公司核心技術涉及的封閉式刮墨系統及油墨清洗系統,能有效減少溶劑類輔料使用及揮發,提升柔性版印刷工藝環保性,處於行業內領先水平”。
此外,針對南王科技所謂的“創新”技術和工藝,其也承認是“立足於對相關生產設備的熟練運用,通過購置國內外先進的生產設備 (如德國 W&;;H 衞星式印刷機、美國 weber 固定尺寸制袋機等),建立起生產高品質產品的硬件基礎”。
“發行人與國際主要生產商相比,在規模和技術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雖然一方面為了上市盡力凸顯自己的技術和生產的優勢,但另一方面,南王科技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結合技術的先進性與可替代性水平、行業未來發展方向與市場潛力, 詳細分析並説明自身的創新、創造、創意特徵,發行人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在深交所對南王科技IPO下發的首次反饋問詢中,首當其衝的第一問便是對其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的質疑。
如藝虹股份一般,種種經營和財務數據,也從側面質疑着南王科技的“創新創業企業的定位”。
“創業板目前要求‘三創四新’的標準,即擬上市企業需要具備創新、創造、創意特徵和科技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新舊產業融合情況。”來自滬上一家大型券商的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向叩叩財訊表示,如果説,一家企業具備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但其毛利率卻不斷走低,則便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創新”的程度和模式。
毛利率的異動也是在藝虹股份的IPO審核中推翻其“三創四新”定位的重要依據。
據南王科技最新更新的IPO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的IPO報告期內,其主營業務的毛利率由2019年的26.91%開始持續下滑,在2020年毛利率下滑至21.06%之後,2021年,南王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更是跌破20%,僅錄得19.14%。
毛利率接連下滑的背後,還有其大幅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
據南王科技自己選擇並認可的11家可比同行業企業的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間,同行業公司類似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分別為27.88%、25.97%和22.07%。
物以稀為貴,反之亦然。
“低毛利率產品往往意味着該產品技術研發能力不高、可替代性較強、議價能力較弱、稀缺性欠奉等特點。”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坦言,在業內,也還曾有過毛利率低於20%的企業,就儘量避免申報創業板的説法。
在南王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偏低的背後,的確同樣存有藝虹股份對主要客户議價能力羸弱的“短板”。
對主要客户溢價能力較弱,同樣是監管層認定藝虹股份不符合創業板定位的主因之一。
在藝虹股份中,因依賴大客户蒙牛集團,其也強調稱“若下游客户利用其經營規模和競爭地位,或本公司同行業企業採取低價競爭策略導致行業平均市場價格下降,或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疫情等外部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的毛利率存在持續下滑的可能性,對本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南王科技雖未直接承認自己對下游客户的議價能力羸弱。但從其”報告期內,公司每年參與必勝食品的招標採購,為獲得預期份額而採取相應的競價策略”,“公司每年參與樂信貿易的招標採購,為獲得預期份額而採取相應的競價策略”等描述,便已經將相關事實變相予以承認。
必勝食品和樂信貿易,皆是南王科技在此次IPO報告期內最重要的客户。在2019年至2021年間,必勝食品分別以18558.74萬元、17826.61萬元和21415.98萬元的採購量一直位於南王科技第一大客户之位,其為南王科技的當期營收貢獻比重分別達到了26.84%、21.02%和17.92%。
樂信貿易對南王科技的採購雖然不及必勝食品,但在2019年至2021年間,其對南王科技的採購也呈穩步上升之態,分別以2462.07萬元、4692.49萬元和5960.56萬元位居南王科技第四或第三大客户之席。
必勝食品的終端用户便是肯德基,而樂信貿易的背後則是麥當勞。
南王科技通過價格優勢獲得兩大巨頭的“訂單”從而支撐起其在IPO報告期內的高營收,顯然也必須持續保持其“競價策略”。
“所謂的競價策略就是低價獲客,在這一境況之下,就更何談議價能力了。”上述資深投行人士坦言。
毛利率低於同行且持續走低,議價能力弱,這些曾使得藝虹股份IPO受阻的問題也在南王科技身上一一體現。而還有另一體現研發技術能力的重要指標——研發費用投入上,南王科技更是遠遠落後於藝虹股份。
即使藝虹股份的“三創四新”定位最終未能獲得監管層的認可,但其在研發投入上,的確算是並不吝嗇的。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間,藝虹股份研發費用逐年投入分別為3090.06萬元、3509.64萬元和3637.43萬元,共計在報告期內投入過億,且分別佔當年的營收比例為3.3%、3.40%和2.78%。
反觀同行業的南王科技,其在2019年至2021年中,投入研發的費用則分別僅為1988.66萬、2465.88萬元和3003.79萬元,總計不到7500萬元,分別佔當年營收比重也僅分別為2.88%、2.91%和2.51%,皆未超過3%。
在南王科技IPO招股書中,似乎有意忽略了對可比同行業公司平均研發費用佔比的比較。
但據此前藝虹股份IPO申報材料顯示,與南王科技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研發費用率在2019年至2021年間分別為3.3%、3.4%和3.43%。
2)高新技術的含“新”量是否合規?
顯然,在藝虹股份IPO剛剛因不符合創業板“三創四新”板性定位而被否決的背景之下,與藝虹股份同樣存在“報告期內毛利率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且持續下滑”、“對主要客户議價能力較弱”等因素,且在研發費用投入上甚至不及的南王科技,想要證明其符合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定位要求,顯然是不易的。
“如果在即將到來的審核中,南王科技IPO成功通過了上市委的審核,那麼這個結果便可能會讓多方皆顯得比較尷尬。”上述資深投行人士笑言。
這並不算是一句玩笑話。
畢竟,在業內,藝虹股份的資歷和排名亦是遠高於南王科技。
在南王科技IPO招股書中,引以為傲地借用其稱的“權威雜誌”的《印刷經理人》公佈的相關榜單和榮譽來證明自身的技術先進與卓越的行業地位。
在《印刷經理人》公佈的中國印刷包裝企業100強排名中,南王科技稱自己從2019年至2022年間皆榜上有名。並將獲得《印刷經理人》辦法的中國印刷包裝企業百強證明鄭重其事地詳細披露在“發行人獲得的認證和獎項”中。
但在藝虹股份的IPO申報材料中沒有詳細提及的是,其同樣也是連續多年入圍《印刷經理人》雜誌給出的中國印刷包裝企業百強榜單中的一員。而且據叩叩財訊獲得的榜單名錄顯示,其在2019年至2022年間,在該百強榜單中的排名皆一直遠高於南王科技。
2019年至2022年間,在《印刷經理人》發佈的中國因素包裝企業百強榜單中,南王科技的排名分別為85名、58名、47名和36名。同期,藝虹股份在該榜單的排名則分別為41名、42名、35名和31名。
除了南王科技此次IPO是否符合創業板屬性定位的爭議外,號稱早在2016年便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南王科技,其真正的含“高”量指標也存在待榷之處。
自2016年首次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後,2019年通過複審,有效期由2019年至2021年,在此期間,南王科技享受着高新技術企業帶來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好處。
不過,截至目前,南王科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業已失效。
南王科技也承認,縱然其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早已在2021年12月底便到期,但其並未選擇第一時間申報復審,而是直至2022年6月8日才向有關部門提交複審資料及申請。
“預計將於2022年11月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複審。” 南王科技在向深交所補充遞交的IPO材料中如此預測道。
但似乎按照南王科技IPO最新披露的有關數據顯示,其相關指標則並不滿足《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的有關硬性指標。
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要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必須滿足8項具體規定,其中便包括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實際經營期不滿三 的按實際經營時間計算)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佔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需符合“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 2 億元以上的企業, 比例不低於 3%”的要求。
據南王科技披露的經會計事務所審核的財務數據顯示,在2019年至2021年中,南王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9141.08萬元、84821.12萬元和119535.55萬元,總計273497.75萬元,對應投入研發的費用則分別僅為1988.66萬、2465.88萬元和3003.79萬元,總計為7458.33萬元。也就是説,南王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這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發費用總額佔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僅為2.72%,與《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的不低於3%的要求明顯不符。
本文源自叩叩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