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國金融學會承辦的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人民銀行主場論壇“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 提升全球經濟金融韌性”上,與會嘉賓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對話與協調,提升金融韌性和扛風險能力,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合作共贏。
會上,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劉世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分別講話。
宣昌能指出,當前,世界經濟處於深刻調整期,增長緩慢且不均衡,流動性持續收緊、地緣政治衝突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宣昌能表示,近期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加強國際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對話,有助於促進政策協調,共同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全球經濟金融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合作共贏。
宣昌能: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在積累,亮點在增多,預期在好轉
會上,宣昌能分別總結概括了當前中國與世界的經濟金融形勢。
宣昌能指出,今年以來,隨着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見效,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態勢明顯,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在積累,亮點在增多,預期在好轉。國際收支穩健性提升。經常賬户順差規模合理,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更加活躍。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長,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仍將名列前茅,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宣昌能指出,當前,全球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多,地緣衝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普遍抬頭,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的特徵突出。
展望未來,從增長看,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份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顯示,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從去年的3.5%,放緩至今年的3%和明年的2.9%。主要發達經濟體緊縮性貨幣政策對通脹起到抑制作用,整體通脹回落,但也對其投資和消費帶來負面影響。新興經濟體增長分化,全球流動性收緊,增加了高債務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
從金融風險演變趨勢看,隨着各國通脹壓力緩解、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主要央行將適時結束加息,緊縮性貨幣政策對各國貨幣匯率、股市和跨境資本流動的邊際影響或將減弱,但其累積效應也將逐步顯現,一些經濟體和部分領域的風險依然值得高度關注。
從地緣政治風險看,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處於高位,繼續影響國際貿易環境的穩定和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也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衝擊,增加國際宏觀政策協調難度。
從綠色復甦進展看,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用於“綠色復甦”的支出未達前期承諾水平。全球綠色支出不足以應對持續發生的環境危機,包括氣候變化、自然破壞和污染等。
宣昌能:切實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對話與協調
宣昌能強調,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明智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銀行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和政策協調,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維護國家利益。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全球治理體系處於調整變革的關鍵時期。人民銀行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治理,與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國家保持並強化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對話與協調,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宣昌能表示,半個月前,中美金融工作組舉行了第一次會議,雙方就兩國貨幣政策、金融穩定、金融監管等議題以及其他雙方重點關切的問題進行了專業、務實、坦誠和建設性的溝通。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宣昌能表示,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我們真誠希望各國間加強對話,深化合作。具體來説:
第一,切實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對話與協調,尤其在世界經濟增長、風險防範、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堅定推進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繼續推動份額改革,實現份額佔比調整,更好反映成員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地位,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代表性。
第三,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堅決反對人為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貿格局,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第四,加強綠色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人民銀行將堅持綠色、開放的理念,持續發揮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功能,着力構建完善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體系。
劉世錦:挖掘增長潛能推動新一輪結構性改革
會上,劉世錦首先就近期市場討論較多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劉世錦指出,近期流行的一種觀點是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與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裂後的狀況比較相似,日本在上個世紀90年代由中速轉為低速,增長率僅在2%上下,往後甚至進入了零增長、負增長的狀況,這個原因被解釋為“資產負債表衰退”。他認為,總體而言,中國現階段與日本90年代的情況差別很大,不能混為一談。
劉世錦表示,如何挖掘新增長潛能,將是推動中國經濟進入穩增長軌道的關鍵。現階段中國經濟有兩大新增長潛能:一是橫向需求空間,簡單説就是要縮小中低收入羣體與中高收入羣體的終端需求結構,使中低收入羣體的消費水平逐步接近中高收入羣體;二是縱向升級動能,是指提升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拓展經濟的上行空間。
他建議,當前應當啓動和深化短期穩增長、中長期增強發展動能的新一輪結構性改革,主要包括以進城農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的需求側結構性改革;以穩定房地產等既有支柱產業,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未來產業為重點的供給端結構性改革;以擴大有效需求、轉換資產負債模式、化解防控風險為重點的資產負債端改革。
此外,劉世錦還表示,從國際比較中,不難看出不同國家宏觀政策的差異,與所處的增長階段和結構性潛能直接相關。目前美聯儲加息已近尾聲,但是仍有不確定性,而中國為了穩增長,仍然需要實行相對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中美宏觀政策週期的錯位與疫情期間的政策導向有關,更多的則是受到兩國不同增長階段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之下,國際間的宏觀政策協調的必要性是上升的。
蔡昉:“雙新常態”對金融發展提出新要求
蔡昉在會上提出,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發展新常態相遇的“雙新常態”格局,給中國經濟金融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新的機遇。
蔡昉指出,人口狀況決定了現在的經濟增長潛力。“雙新常態”的第一個挑戰是人口負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加快負增長所帶來的供給側衝擊;第二個挑戰是需求側特別是居民消費將成為經濟增長的常態制約;第三個挑戰是年齡結構制約中國的消費增長。因此,“雙新常態”的最重要應對點,應該是如何長期擴大消費需求。
蔡昉建議,“雙新常態”對金融發展提出新要求,潛在增長率越是依靠生產率提高,金融越是要從傳統的積累和培育產能,轉向支持創造性破壞。因為未來的生產率提高不是大家同步提高,而是讓生產率高的活下去,讓生產率低的退出去。
蔡昉表示,保持增長速度越倚重需求擴大,越要求金融從擅長的刺激短期需求功能,轉向培育長期需求。居民消費越成為常態制約,越要求金融從以投資者、企業為服務對象,轉向為居民服務,更加強調家庭本位。
“總體來看,保持合理增長速度歸根結底要靠改革,要求金融善於為改革鋪路搭橋和保駕護航,同時也分享改革紅利。”蔡昉説。
責編:王時丹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