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多個部委密集釋放強烈信號,減碳支持力度將全面升級,一系列政策已在路上。記者獲悉,全國碳市場有望於今年年中正式啓動,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率先履約,“十四五”期間鋼鐵、化工等八大重點能耗行業有望全部納入。專家測算,“十四五”期間,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礎上增加3至4倍。到碳達峯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元。
作為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的一種市場化手段,碳排放權交易相對於行政手段具有全社會減排成本較低、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
2011年以來,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7個地方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覆蓋企業共計3443家,涉及行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2014年至2020年,8大試點城市共計完成2.18億噸二氧化碳交易,實現51.61億元交易總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在此背景下,各部門加緊謀劃相關路線圖,“減碳”成為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重要主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出,要持續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部署開展碳達峯、碳中和相關工作,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持續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工信部則強調,圍繞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節點,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製造工程,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
金融支持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央行明確,落實碳達峯、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財政部也表示,要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大力推動綠色發展。
目前,相關政策正在加速落地。1月5日,生態環境部公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並印發配套的配額分配方案和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標誌着全國碳市場建設和發展進入新階段。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週期正式啓動,2225家發電企業將分到碳排放配額。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未來還將制定併發布温室氣體核算報告與核查、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方面的規範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國碳市場的基本制度框架。同時,將加快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餘碧瑩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建立碳市場的國家80%以上都將電力行業納入其中,而且電力行業佔到70%以上的配額量。未來隨着電氣化、數字化進程的加快,預計到2060年我國電力需求將達到14萬億至22萬億千瓦時。在如此巨大的體量下,我國碳市場建設將電力行業率先納入,可以説抓住了重點。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指出,電力行業參與碳市場具有多方面影響:一是促進發電行業、發電企業重視碳減排,碳將作為一種有價資源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影響。二是提升了行業、企業碳排放管理的能力建設,如建章立制、成立碳資產公司、開展碳盤查、編制核算報告等。三是在發電行業節能降耗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低成本減碳的市場手段。四是促進電力行業向清潔低碳轉型,進一步促進低碳或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碳市場前期還是以免費配額為主,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可能沒那麼大,後續應思考如何開展基於市場機制的多軌設想,引入市場拍賣機制,在不同部門綜合運用命令型工具、碳交易、碳税、補貼等有效策略,進一步激發企業參與減排的積極性。”餘碧瑩表示。
央行研究局課題組日前撰文也建議,遵循適度從緊原則確定碳配額總額,確保形成合理碳價。在交易方式方面給予交易機構更大的靈活性,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場所開展連續交易和集合競價。引入中央對手方機制,建立碳定價中心,設立碳配額預留機制與碳市場平準基金,完善價格調控。
電力行業的納入只是第一步,未來全國碳市場還將覆蓋更多高能耗行業。“一個行業成熟了就再納入一個行業,在‘十四五’期間,會有新的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李高表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開展交易,在發電行業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行業範圍,將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有效發揮市場機制在實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峯目標、碳中和願景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發佈的《2060碳中和:重點行業技術路線圖》顯示,電力行業將在2024年至2031年實現碳達峯,峯值在40億至43億噸二氧化碳。鋼鐵行業2022年至2025年碳達峯,峯值在16億至18億噸二氧化碳。關鍵化工產品力爭2037年前碳達峯。交通方面,貨運、客運分別在2025年至2031年、2030年至2035年碳達峯。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預計,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個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隨着《辦法》的實施,未來中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將逐步擴大,最終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八個行業,排放總量將超過50億噸,在整個“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礎上增加3至4倍。到碳達峯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