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金融科技在國內應該怎麼走

未來金融科技在國內應該怎麼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看懂經濟,作者 | 唐爽

在嚴監管的情況下,行業和媒體普遍對金融科技行業抱持悲觀的態度,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在國內已經死了。在現有的約束條件下,比如金融和科技解耦、控制資本無序擴張、新的金融科技規劃出台等因素下,未來金融科技這個行業在國內應該怎麼走?

《看懂經濟》邀請行業人士唐爽就相關問題作出解答。以下為唐爽的觀點:

先説我的答案:一定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先説三個例證:

第一個是春節以後,國內在科技投入和發展方面相對滯後的保險公司開始紛紛成立科技子公司,年後已有人保、太保兩家保險公司成立科技子公司,主要負責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行業賦能,保險公司押注科技,説明金融行業的科技化智能化已經形成共識;

第二個是今年以來金融企業包括一些金融科技子公司、科技公司金融條線的招聘在科技領域的需求量更大,説明行業沒有萎縮,而是在正確的賽道上走得更加堅定;

第三個是從美國資本市場過去3年的情況來看,一級市場在Fintech行業的投資增長率超過50%,是所有行業中增幅最大的行業。

前期,一行兩會一局約談了包括螞蟻集團在內的14家平台企業,監管的普遍擔憂有3點,一是金融和科技在實現一些創新以後,因為業務的大幅提升,導致金融風險急劇放大,現有的監管體系沒有辦法去理解和消化這樣的潛在業務風險第二點在於平台企業在從事金融業務的時候,因為有了科技的突破,客觀上獲得了監管紅利,對現有的金融機構在現有監管框架下造成了事實的不公平。這兩點因素迫使監管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監管政策,同時也需要對平台企業進行整改,第三點是資本無序擴張帶來的壟斷和社會總體投融資成本增加的風險。

隨着以從事金融經營的互聯網平台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整改工作的推進,監管機構、市場對這類企業看得更加清楚,對於哪些是“金融”,哪些是“科技”有了更加全面的認知,也按照不同的類型進行分類指導監管,在監管政策最終塵埃落定和機構整改到位以後,對於整個行業的健康、公平、合規的發展是利好消息。

對於頭部企業來説,規範為了更好發展,監管門檻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利於企業的分化和隱性紅利的持續釋放;對於中長尾企業來説,巨頭的整改和影響力的變化能夠給他們的迎頭趕上帶來好的時機,很多之前選擇與大平台合作的企業現在轉向與優質的中小企業合作,給這類中小企業帶來巨大商機和發展。

金融科技一直都有,並且持續迭代升級中

目前很多人對金融科技存在概念上的偏差認知,認為金融科技就是金融業務,這個看法是不對的。在國內,金融科技最早來源於“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但事實證明,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基本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的定義更多在於用科技的力量連接金融,促進金融業務持續進化,讓金融變得更加高效、精準、安全,甚至科技和業務更加緊密的融合,進而在提升客户體驗、提高經營效率、增加客户觸點、防範和化解風險等方面進行助力

金融科技一直存在而不是什麼新的事務。我在10多年前去過山西平遙的“日昇昌”票號參觀遊玩,當時導遊就介紹“日昇昌”前院有三房,櫃房、賬房和信房,櫃房是接待客户的營業場所,賬房是進行賬務登記處理的場所,而信房就是進行各地支付匯兑錢款加密、解密的地方。那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日昇昌的信房就成了最早金融科技的雛形,需要有一套完備的密押、解密和核驗的機制和技術,這個也是保證了“日昇昌”經營的安全。

從當代來看,金融行業一直沒有離開技術的支撐,但是在方式和力度一直是強化的態勢,最早的時候技術部門叫“電腦部”,主要負責金融機構OA和桌面系統的支持,買電腦、修電腦是他們的主業,基本口號是“電腦壞了快速修、年底就能拿優秀”,後來隨着核心業務系統和賬務核算的電子化、信息化和集中化,電腦部升級為“信息技術部”,除了老本行,還負責機構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系統研發、系統運行維護等工作,工作內容是“服務業務,確保安全”,再後來很多金融機構將信息技術部改為信息科技部,科技的成本更足了,除了技術本身以外,需要從科技的視角規劃金融機構的技術架構、業務架構、數據架構等,此時科技部門的口號已經變為“信息創造價值,科技引領發展”。

今天,很多機構的技術部門已經改為了“金融科技部”,除了強調技術與金融的融合以外,更多地強調對於ABCDI等新興技術的應用,更多地強調用技術的手段把金融機構架在雲上,架在客户的手機上,架在客户的系統裏,通過開放接口的方式全新定義金融機構和服務渠道

與此同時,市場上大量的科技公司也像雨後春筍一樣蓬勃發展起來,圍繞金融機構信息化建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運營等方面,從科技諮詢到業務規劃,從產品輸出到人力外包,從核心系統到具體應用,從技術開發到業務連接等等,為豐富和繁榮金融科技行業貢獻了各方智慧與能力。

所以,當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一定不能否認金融科技的存在以及爆發式的快速發展。

未來的方向

未來依然會有金融科技,但今天的金融科技企業可能會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我的結論是:業務和技術仍需融合,但金融與科技必須解耦。技術在助推業務方面仍然大有可為,甚至需要高度的融合與創新,才能創造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但是,隨着監管的趨嚴,金融科技行業一定會演化為“金融+科技”的行業,通過解耦,讓監管和市場看清楚到底是什麼,到底有沒有風險,不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需要把問題的本質講清楚。

在未來,我認為金融科技企業在助力金融行業和金融機構方面可以有以下幾種能力的打造:

一是持續助力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金融機構在前期已經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系統化的轉變,需要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數字化的基本特徵就是以數據驅動為基礎,推動金融機構營銷、風控、內部管理等方面的更加自動化、智能化,目前金融機構的競爭更加白熱化,息差縮小、金融脱媒、獲客活客難、信用風險高、內部協同成本高等問題正在困擾更多的金融機構,如何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是金融科技未來的重點方向。

二是打造開放金融機構。開放銀行的概念已經傳入我國,但目前還基本停留在API和SDK等標準的業務接口服務方面,在今天激烈的競爭態勢下,金融機構除了等客户走進來,還需要將自己的能力送出去。通過幫助金融機構的客户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搭建更多的生態場景,從而將金融機構的業務植入,實現場景金融和看不見的銀行,這裏面的機會很多,也是目前金融科技轉型的一大方向。

三是金融科技能力溢出。很多金融科技企業、大中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台公司在自身業務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既包括基礎的技術能力,如雲原生、智能運維、技術託管、IaaS/PaaS、隱私計算、網絡安全、高併發數據庫中間件等技術組件,也包括反洗錢、信貸科技、徵信科技、合規科技、市場風險、人力資源管理等業務應用層的最佳實踐。金融科技企業可以將這些能力通過諮詢、開放、輸出等形式對金融機構或其他企業進行輸出,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展望未來,我認為金融科技企業與監管的互動會更加頻繁,監管在不斷了解金融科技本質以後也會不斷調整自身政策,依然會在依法合規公平的前提下給行業帶來適合創新的外部監管環境。同時,隨着互聯網紅利的消退,金融科技的下半場即將來臨,其特徵就是從以主要服務C端逐步向服務B端演進,我相信社會分工的本質就是專業的機構做專業的事,而服務專業的載體就是服務B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2 字。

轉載請註明: 未來金融科技在國內應該怎麼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