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基金投資中,做出買入的決策這麼難呢?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呢?我們如何客觀地認識基金、基金組合淨值的高與低,從而做到投資中的知行合一呢?這一切都要從錨定心理説起。
一、認識錨定心理
錨定心理是指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物進行定量評估時,會將某些特定的數值作為起始值或重要的對比指標,久而久之就導致了人們在認識事物和做出決策時,被起始值或對比指標所束縛的心理現象。一般説來,起始值並無重大的現實意義,但由於人為錨定,其意義因人們賦予的過度關注而被誇大。
錨定心理並不只是投資領域中的特有現象,錨定心理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心理弱點。這項心理弱點被廣泛地應用於商業世界的各種營銷當中。比如,商家就利用錨定心理套路消費者,對相關的商品先提價後打折。消費者的心理價格錨定在提價的標價上,在商家的飢餓營銷或其他促銷策略的誘惑下,很容易形成衝動性消費。
錨定心理的產生原因也很好理解,人們對不確定性事物的認知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認知需要特別的專業知識。如何快速地理解不確定性事物呢?那就是將不確定性的事物與一個特殊的值掛鈎。比如,A股市場是高估還是低估很多時候很難回答。為了簡化認知,我們會賦予上證指數3000點以特殊的意義,跌破3000點,投資者情緒開始悲觀,擔憂熊市;漲破3000點,投資者情緒開始樂觀,憧憬牛市。但真實的上證指數3000點就是一個沒有什麼意義的數值,其意義因為億萬投資者的過度關注而被嚴重誇大了。
二、錨定心理的危害
在投資中錨定心理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錨定於某個低價,當投資標的的價格高於這個價格時,投資者就覺得高價買入吃虧,擔心買入之後又跌回去,從而在投資行為上表現得畏首畏尾。另一種是錨定於某個高價,當投資標的的價格低於這個價格時,投資者就會以高價為參考指標,覺得便宜了買入就是合算,從而在投資行為上表現出忽視風險的傾向。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優秀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基金、優秀主理人管理的基金組合,在長期投資中都具有持續創新高的能力。這種持續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往往為投資者所低估。很多人都是抱着試試的心態先少量買入。一段時間之後基金業績喜人,便覺得當初買入太少,但因為錨定於當初買入的價格以及對下跌的恐懼,投資者總想等淨值下跌之後才肯出手。這一等,往往會導致基金淨值一浪更比一浪高,在觀望和等待中碌碌無為,失去了積累超額收益的大好時機。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股票投資者沒有研究清楚上市公司的本質,被短期巨大漲幅所吸引,股價稍有回調就拼命買入,生怕再不抓緊時間上車就晚了。這類投資者被股票短期的非理性上漲以及高價所錨定,誤以為下跌就是變得便宜了。事實上,上市公司在一定階段內的價值是穩定的,對於沒有價值的公司而言,股價跌得再多都不能出手。因為對於價格要歸0的標的而言,任何價格買入最終都要虧損100%。
無論錨定於低價還是高價,長此以往都會對投資者造成消極影響。很多人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不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想要在投資實踐中知行合一,克服錨定心理非常重要。
三、如何克服錨定心理
過度關注價格,對價值本身的關注不足是導致投資錨定心理的重要原因。想要克服錨定心理,我們一定要從本源上對事物進行認知。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如果連賺錢的本源都沒有搞清楚的話,那賺的錢又是從何而來呢?
對主動基金而言,獲利本質上來源於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所以我們重點關注的並非是基金淨值的走勢情況,而是研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是否值得託付。當你對其投資邏輯、投資策略有足夠的瞭解時,就會對基金的未來充滿信心,那我們還會短視地錨定於過去嗎?當我們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時,任何下跌都是加量買入的大好時機。
當我們更多關注價值及其本源之後,我們更不會被高價所錨定。如果不具備深度研究上市公司能力的話,我建議普通人沒必要在股票上耗費時間。錨定於低價值股票的高點、盲目炒作,這就是A股很多投資者虧損的重要原因。在我看來,通過優秀的主動基金(或基金組合)來參與A股,就要靠譜許多。
最後,在投資實踐中,定投也是一種克服錨定心理的好選擇。定投目光長遠,紀律性的下單,不會因錨定短期的高價或低價而影響投資行為。如果能完整地參與一輪定投,投資者也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基金經理創造超額收益的能力了。
(文章來源:財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