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芯片競爭加劇!歐盟拿出一個450億歐元的大計劃|京釀館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財經

▲芯片概念圖。圖/IC photo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國家11月23日就一項為芯片生產提供資金的價值450億歐元(約合466億美元)的計劃——《芯片法案》達成一致。

這項法案能否在當前複雜的環境中重振歐盟在這一關鍵產業的雄風,尚未可知。但無疑朝着減少對美國和亞洲芯片製造商依賴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歐盟《芯片法案》一再調整

事實上,早在去年2月,歐盟《芯片法案》草案的第一個討論修訂後文本,就已被初步披露,並稱得到各國“一致支持”。當時的草案強調“各歐盟成員國應動用國家資金,支持本國先進芯片產業研發和生產”,總金額高達430億歐元。

而最新披露的修改版本,較初版有了許多令人矚目的修改。

首先,27個歐盟成員國將合計提供國家資助金總額提升至450億歐元,較初版增加20億歐元;

其次,新文本淡化了初版“扶持芯片業的資金將從其他補貼項目中抽調”的概念;

第三,初版強調扶持範圍集中在“具有尖端領先技術的芯片”,而新文本則僅強調“為人工智能計算帶來計算能力創新、更好的能源效率、環境收益或技能的芯片”。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一變動意味着歐盟振興本土芯片業的側重點已發生改變。從原先鼓勵補貼3納米移動處理器和使用最新技術組件、意在衝擊芯片高端頂峯為主,變為鼓勵擁有、保持和擴大歐盟境內“不先進但大量急需”的芯片,能在歐盟範圍內自給自足。

據悉,《芯片法案》將於2022年12月1日提交歐盟部長會議討論批准,如能獲得通過,還需在2023年提交歐洲議會表決批准。

2022年2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就歐盟《芯片法案》發言。圖/新華社

刻不容緩的補救

歐盟是芯片業發展較早、基礎較好的地區之一,1990年時全球芯片產能的40%集中在歐盟。但近年來,全球芯片產能迅速“去歐洲化”。2000年歐盟芯片產能尚能佔全球總產能的24%,2021年卻已下滑至8%。

而此次,歐盟推動落實《芯片法案》的最終目標是,力爭在2030年讓歐盟芯片業在全球芯片產能總量的佔比恢復到20%的水平。

究其下滑原因,首先歐盟是全球工資和勞保、福利標準的“高地”,芯片業在歐盟生產的成本,遠高於東亞各國及美國,促使芯片業者“水往低處流”。

其次,東亞各國汽車、家電和高端製造業持續高速發展,而美國近年來也大力吸引製造業迴歸,這些需要消耗大量芯片的下游產業,同樣吸引芯片產能“人往高處走”,就近靠攏下游配套需求。

不僅如此,隨着全球化進程受阻、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形勢緊張,以及疫情影響,原本暢通的全球產業鏈變得日趨梗阻,這促使美、中、日、韓等芯片生產和消耗大户優先滿足本土需求,導致全球芯片、尤其是“工業化芯片”供應出現“絕對短缺”和“相對不平衡”。

而處於“供應鏈窪地”的歐盟,恰成為這兩大時弊的同時受害者,僅對歐盟而言舉足輕重的汽車產業一項,就因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芯片短缺而遭受重創。

許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儘管台積電、三星及中日潛在的相關企業都在積極擴大芯片產能,但鑑於亞洲各國下游產業同樣對芯片嗷嗷待哺,近期內指望這些亞洲芯片企業將產能大量轉移到歐洲,可能性微乎其微。

鑑於此,歐盟不但亟須提速通過《芯片法案》,加大法案補貼力度,還需要徹底修改初版法案側重扶持的方向。

因為這不僅關乎芯片業及高科技領域尖端爭奪戰的勝負,也關乎汽車等歐盟骨幹產業的生死存亡,甚至關乎整個歐盟經濟的盛衰。

事實上許多歐盟國家、企業已等不及《芯片法案》所規定的國家補貼到位,開始“自己動手”。

比如,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日前遊説英特爾公司成功,後者不顧白宮臉色難看,已宣佈將斥資170億歐元,在該州馬格德堡建立名為Silicon Junction的芯片製造基地。

愛爾蘭同樣走“英特爾路線”,説服後者斥資120億歐元,將其位於愛爾蘭萊克斯利普的芯片生產線產能擴充一倍。

法國/意大利合資的STMicroelectronics則與美國企業GlobalFoundries合作,計劃在法國克羅萊斥資57億歐元,建造一條新的芯片生產線。

消息人士稱,所有這些先期已吸收商業資本啓動的芯片項目,一旦《芯片法案》得以通過,都將被納入受益者名單,從而“先上車、後補票”,獲得大量來自歐盟成員國的財政補貼。


▲2022年2月8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負責工業發展的委員蒂埃裏·佈雷東參加聯合新聞發佈會,討論推動芯片產業的計劃。圖/IC photo

120億歐元缺口再擴大

然而,許多歐洲觀察家均指出,歐洲國家試圖通過《芯片法案》達到初衷絕非易事。

首先,負責內部市場的歐盟委員蒂埃裏·佈雷東今年2月8日曾承認,《芯片法案》所規定的補貼資金“尚有120億歐元缺口”。

這120億歐元需通過“公共和私人資金”補齊,但時至今日,歐盟遲遲未能公佈具體籌措方式。

不僅如此,被佈雷東稱作“已有成算”的那部分資金,實際上都需從歐盟公共資金中調撥,但這項公共資金的預算已編制到2027年,也就是説此前若要增加“芯片補貼”,需相應削減其他已通過的補貼項目,這勢必遭到上述項目受益國、受益方的強烈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佈雷東所提到的是《芯片法案》初稿所擬的430億歐元,如今補貼總額擴至450億歐元,意味着“虧空”又平添了20億。

不過,即便“滿額”,距離2021年美國為提振本土芯片業許下的520億美元補貼,也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不僅如此,美國正在釜底抽薪地“拉走”歐盟境內汽車、家電、光伏和高端製造業等產能,而這些產業都是芯片業的下游產業,一旦“製造業保衞戰”失敗,芯片業也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

事實上,這項法案能否在歐洲議會順利通過,也並非毫無懸念。

許多歐盟中小國家認為,動用鉅額歐盟公共資金補貼芯片業,而芯片業又過度集中在歐盟中少數幾個最富有的國家。但歐盟公共資金,卻是來自所有27個成員國。

這種“劫貧濟富”“抽瘦補肥”的做法,如不輔以有效的安撫和補償配套措施,在當前嚴峻經濟形勢下,恐怕很難説服歐盟中小國、窮國代表“放行”。

撰稿/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