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後,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參與國際大循環,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實現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着我國步入工業化中後期,製造業的發展環境和傳統要素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一些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迴流”,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形成擠壓;另一方面,我國製造業傳統要素的低成本態勢發生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競爭優勢逐步弱化。但也要看到,我國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正在形成且日益凸顯,需充分認識這些變化及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深刻研判製造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科學制定產業政策、解決現存的痛點難點,把握好培育壯大新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看,我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正在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
從生產要素投入看,基於初級生產要素成本的價格優勢,在向基於數據等高級生產要素髮展的技術優勢轉變。
隨着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成本上升,以勞動力總量與成本為核心的傳統比較優勢逐步弱化。據測算,2013年到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由導入期進入拓展期,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成熟,效率更高的自動化設備應用廣泛,在客觀上大幅減少了製造業對一般勞動者的需求。這些都使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距不斷縮小。
在此進程中,新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日益發展,使數據生成、存儲和傳輸的成本顯著下降,數據開始成為經濟系統中新的關鍵要素。在產業數字化進程中,數據可複製、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特徵,克服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資源總量限制,形成了規模報酬遞增的經濟增長模式。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技術投資與應用大國。
面向未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對製造業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的參與和改造,可有效提升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實現新市場、新模式和新增長點的全方位變革,最終成為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力量。
從生產組織方式看,基於大規模生產的規模經濟優勢,在向基於大規模定製的範圍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疊加轉變。
大規模生產基於傳統的“剛性生產”,一般適用於單一產品生產和消費需求穩定的市場環境,難以靈活地進行多樣化調整。而大規模定製基於“柔性製造”,可以有效解決產品差異化與生產成本間存在的多重矛盾,進而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生產。
雖然大規模定製與大規模生產同樣具有“大規模”的特徵,但前者的“大規模”通常是指產品種類的增加和產品異質性的提高。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羣體的全球最大規模市場,且市場規模仍在不斷擴大,消費者模仿性趨同性消費正在向個性化差異化消費轉變,使製造業企業在已經具備規模化、批量化生產特徵的基礎上,獲得大規模定製的範圍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
從生產供應網絡看,基於網絡強大、生產協同的產業鏈效率優勢,在向基於穩定供應能力的安全優勢和效率優勢疊加轉變。
供應鏈是製造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我國製造業通過全面參與全球生產分工網絡,形成了難以複製的產業集羣優勢和物流網絡體系,表現出強大的效率優勢。一方面,這使製造業的各個細分行業、環節實現了專業化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使企業能長期專注於某一類產品的生產和製造,優化了製造業的產品結構;另一方面,這使不同類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產、組裝等製造環節有機銜接、相輔相成,大大縮短了製造業創新的產業化週期,這對於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優勢。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產業鏈展現出強大的安全優勢,有能力維持必要的生產和服務,其穩定供應能力和強大韌性進一步凸顯,且在較短時間內就恢復到常態水平,成為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的重要力量。面向未來,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佈局的大趨勢下,我國產業鏈效率優勢和安全優勢的雙重疊加將對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從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看,基於本地的產業集聚優勢,在向基於跨域合作的網絡優勢和集聚優勢疊加轉變。
產業集羣是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與分散的產業發展模式相比,產業集羣能夠實現規模效應、集聚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從而形成競爭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形成了許多以地域或者園區為單位的產業集羣。隨着專業化水平及本地生產能力的提升,產業集羣需要與外部知識節點建立聯繫進而嵌入到更大的網絡中去,集羣參與者獲取新知識的渠道也需超越地理空間限制,進入區域、全國乃至全球合作網絡,進一步促進顯性知識的生產和轉移,為知識創新、集羣更新與重組提供可能。未來,產業集羣必然要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實現區域內創新網絡和跨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構建,進而推動區域創新型產業集羣發展。
此外,製造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也在發生顯著變化。隨着國際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各國都千方百計鞏固已有的科技優勢,在引進高新技術上我們不能抱任何幻想。但也要看到,我國發展空間大、應用場景多、創新應用強的優勢日益凸顯,國內市場縱深廣、層次多,消費者需求多元,能夠為企業生存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具包容性的環境。未來,製造業的主要創新方式將逐步轉變為以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融合創新為代表的內源式創新,也將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中塑造製造業科技創新的新優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王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