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新冠肺炎疫苗推廣,疫情逐步受控,市場信心有所恢復,受疫情影響的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正常。3月30日,美元指數升至93上方,黃金則受到打壓,跌破每盎司1700美元關口,逼近9個月新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3月30日表示,中國和美國在全球經濟復甦中的引擎作用越趨明顯,到2021年年底,中美兩國GDP將遠超疫情前水平。
本期報道將聚焦全球經濟態勢好轉的主要表現,分析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展望下一步經濟走勢。
經濟復甦 速度不同
近日,英國牛津經濟諮詢公司稱,由於疫苗接種使得防疫限制措施得以放寬、企業恢復運營,世界經濟今年很可能增長約6%。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快增速。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3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9%,比上月回升16.2個百分點。路透社報道稱,現已重回增長模式的PMI指數確實讓人們對中國經濟的復甦感到樂觀。
但是,經濟復甦的步伐仍然存在差異。世界銀行3月26日發佈的最新預測顯示,在全球疫情暴發一年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正在經歷一場不均衡的經濟復甦。今年,中國有望引領該地區經濟復甦,但許多國家仍受疫情所困,經濟增長緩慢。
對此,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姚淑梅分析指出:“造成這一現象的首要原因是各國的疫情防控成效存在較大差距,制約着各國經濟復甦的力度和穩定性;其次,各國在全球產業鏈中位置不同,隨着全球經濟不均衡復甦,受益程度也有較大差別;第三,各國產業結構不同,對疫情影響的抗壓能力存在差異,特別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且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復甦進程還很艱難。”
姚淑梅表示:“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將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修復帶來強有力的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復甦將繼續為全球需求擴張注入強大動能,中國仍將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復甦中發揮引領作用。”
三大因素 影響穩定
世界範圍內,經濟復甦同樣面臨着諸多不穩定因素,就此,本報採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
張茉楠將目前可能影響世界經濟平穩運行的因素劃分為三個,第一個因素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張茉楠認為,疫情是直接決定經濟能否快速恢復正常運行的重要因素。她説:“發達國家加快疫苗接種進程使其能夠及早獲得羣體性免疫,而落後國家本身就遭受了疫情重大打擊,同時還將面臨因為沒有疫苗而導致的經濟停擺甚至休克的情況。”
第二個因素是全球間持續的貿易摩擦。張茉楠指出:“面對疫情和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很多國家採取產業鏈迴流政策,希望把市場留在國內,這樣的做法會加劇不同國家間市場份額的競爭。其中,高科技領域的產業鏈脱鈎後果尤為嚴重。高科技領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該領域的貿易摩擦會阻礙全球經濟發展,打擊經濟復甦進程,加劇國家間的博弈。”
第三個因素是極為寬鬆的全球貨幣財政政策。張茉楠認為:“過剩的流動性會催生大宗商品價格與實體經濟的分化,這不利於經濟形勢的穩定。目前,美歐日政府債務率、槓桿率創歷年新高,資產價格壓力、債務上漲壓力都會帶來金融債務風險。這樣治標不治本的財政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或許會在若干年後進一步顯現。”
全球合作 化危為機
對於3月12日美國拜登政府簽署1.9萬億美元的紓困方案,姚淑梅表示:“這一方案短期內有助於提振美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對世界經濟復甦帶來利好。不過,隨着美國前兩輪刺激法案的實施,當前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呈現出邊際遞減效應。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財政赤字規模再創新高,埋下了諸多風險隱患。”
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中國經濟率先復甦是好事,但面對不利的外部環境,我們必須堅持以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這樣才能讓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活起來。”
張茉楠告訴本報:“大的危機都是經濟革新的機會,落後產能面臨淘汰是不可逆轉的,而新興產業和高級產業會不斷通過產業升級加速全球佈局。我們要變危為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也更有希望幫助全球擺脱風險和不穩定因素。”
姚淑梅認為,中國的出口外貿對全球經濟復甦有着顯著的積極作用,她分析道:“首先,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防疫物資生產國和出口國將繼續助力各國疫情防控,為各國加快復工復產、推動全球經濟儘早復位正常增長軌道提供堅實支撐。其次,當前全球供應鏈仍因疫情衝擊呈現碎片化狀態,而中國工業門類齊全並已經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因此,中國出口將助力國際貿易復甦,從供需兩側拉動全球經濟增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