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贏“氫能”贏未來,中國企業率先發力,未來會主導該領域嗎?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財經

中國“碳中和”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實現零碳變革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測,全球温室氣體排放必須在2025年達到峯值,才能在本世紀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到2030年,這一比例必須降低43%。

2020年,中國也提出了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事實上,從碳峯值到碳中和的這一過程通常需要50到70年的過渡期,但是留給我國的時間卻只有不到40年的時間,因此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上需要將清潔能源更加高效地引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眾所周知,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全球10強新能源汽車企業中國就佔據了6強,不管是技術水平還是人們的消費市場,中國在該領域都有絕對優勢。之所以這麼強,跟國內的電池產業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目前國內的鋰電池產量達到了全球的2/3,而且還擁有極其先進的相關技術。

不過鋰電池比較環保,但還是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續航里程的侷限和易着火的安全隱患。另外,隨着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逐漸提升,鋰礦也成了各國爭奪的稀缺資源,價格也是水漲船高。而這時,氫能開始走進大家的視線。

作為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最簡單的分子和最豐富的元素,氫被認為是未來無污染的終極燃料和能源存儲介質。與太陽能和風能相比,氫能源沒有波動性,也不依賴風力或陽光。與鋰電池相比,氫燃料電池擁有更大的能量存儲密度,可以在補充燃料之前為車輛提供更長時間的動力。

看到氫的優勢後,世界各國紛紛出台了發展氫經濟的計劃。根據麥肯錫未來移動中心的説法,在倡導清潔能源的政策、氫技術的推動下,到2030年,全球商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可能以34%的複合年增長率飆升至200億美元。今年3月,我國也發佈了首個 2021 年至 2035 年氫燃料長期計劃。到 2025 年,中國上路行駛的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應至少達到5萬輛,是2020年8000輛的6倍。

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數據來源:SCMP

“帶頭衝鋒”的企業

作為中國氫能源的重要產地,廣東正慢慢在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供應領域開闢出一片天地。

在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在一輛即將運往寧夏的汽車上安裝儲氫瓶和氫燃料堆。這輛車看起來和路上的任何公交車都差不多,前後各有一扇門,有24個座位和站立空間。但當它開動時,完全靠燃燒氫氣提供動力,這一過程產生的唯一副產品是水蒸氣,沒有任何其他影響氣候變化的温室氣體。

成立於2015年的國鴻氫能擁有每年生產2萬個氫燃料電池組的能力,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商之一,佔全球市場份額的10%。在中國,每兩輛燃料電池汽車中就有一輛是該公司的,由其電堆驅動的車輛在18 個省的 30 多個城市使用。2019年,該公司成為首家向馬來西亞出口歐洲標準氫動力汽車的中國公司。

該公司表示,自2015年成立以來,它從國家的支持和補貼中得到了很多幫助。當佛山和雲浮兩市決定發展當地的氫產業時,當地政府幫助和支持了國鴻氫能,包括建立工業園區和當地的氫公交線路。在此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開始聚集在這兩個先行城市,形成了從制氫、儲氫、加氫到應用的本土產業生態系統。

就國鴻氫能來説,它已經與加拿大巴拉德電力系統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將氫燃料電池堆的生產本土化。並且還將其產品組合擴展到氫燃料電池價值鏈,從電堆和模塊到各種終端應用的集成系統和設備。

在汽車領域,國鴻氫能與電商巨頭京東合作,為其全國物流網絡提供燃料電池貨車,並幫助上海在2021年推出氫動力有軌電車。在陸路運輸之外,它還與中國鐵塔和國內三大電信供應商合作,為5G基站開發備用供電系統。不僅如此,國鴻氫能還與廣東的造船廠簽署了協議,為海上運輸開發氫動力解決方案。

該公司的願景是,在在不久的將來,微型巴士、卡車、有軌電車、客車和船舶、飛機、火箭和5G電信基站都可以由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國鴻氫能的國際負責人朱表示:“在高效有效的監管框架、政策支持和技術進步條件下,該產業已經發展到商業化和工業化的早期階段。”

如何解決氫能“擴張問題”?

國鴻氫能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與內燃機汽車的行駛里程相近,行駛里程約為500至600公里,是電池驅動汽車的三倍。與其它電池在極端温度下可能出現故障相比,燃料電池即使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也能工作,這使它在中國北方寒冷的冬天也能發動。寧夏的氣温在一月份可以降到零下15攝氏度,為燃料電池提供了理想的試驗場地。

不過雖然氫燃料電池汽車有諸多好處,但是要想擴張該領域還有一個較大的障礙——氫燃料的高成本。據該公司介紹,目前雲浮所使用的氫氣主要以高度壓縮的氣態形式儲存和運輸。生產設施與燃料補給站之間的距離遙遠、儲罐所需的高壓以及疫情對生產供應的影響,已將佛山的氫價格推高至每公斤70元至80元。

另一方面,“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煤炭氣化制氫的成本。目前中國主要的氫氣生產還是“灰色氫”和“藍色氫”(使用煤炭和天然氣以及工業生產的副產品生產的),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每年生產10萬至20萬噸“綠色氫”(通過電解水分解產生的最清潔的氫形式)。不過預計到明年,中國就能具備年產30萬噸綠色氫的能力。

為了應對氫能源的挑戰,關鍵部件的技術突破對氫氣發展至關重要。雖然近幾年國內發展取得了進展,但中國仍主要依賴進口基礎材料、催化劑、聚合物電解質膜、碳紙和高強度碳纖維,加強國際合作將有助於關鍵部件的本土化。

除此之外,國家的政策支持對於當前和近期的氫氣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數據顯示,中國約有7700輛燃料電池汽車,但是主要還是地方政府和獲得政府補貼的企業部署的市政和重型汽車。隨着氫燃料電池技術的進步、成本的下降和公眾意識的提高,預計輕型商用車將以每年110%以上的複合年增長率,在2030年佔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的四分之一以上。

當可再生氫能源技術成熟時,燃料電池不再是它單一的用途。它還可以被大規模運用到其他領域,如覆蓋一些可以脱碳的行業:交通、工業、發電和原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