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國金融領域改革有何進展?這場發佈會提到這些關鍵信息
6月23日,中宣部第十場“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聚焦“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外匯局副局長王春英四位發言人,用一組數字描述了十年來中國金融業改革取得的成就。
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陳雨露介紹,這十年,央行穩健實施“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堅持管住貨幣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守護好老百姓的錢袋子。2012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0.8%,與名義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超過20萬億元,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超過5000萬户。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幣成功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成為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從10.92%提升至12.28%。
陳雨露表示,近年來,央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健貨幣政策,不斷創新和豐富貨幣政策工具。同時,也比較注重發揮利率價格槓桿作用,目標是努力實現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循環。實踐證明,過去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更加完善;逐漸構建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場化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兼具總量調節和結構性調節雙重功能的。也就是説,通過結構性工具既能夠實現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夠對總量調控作出貢獻。”陳雨露説,人民銀行在總量框架下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會根據經濟發展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重點需要“有進有退”,也就是説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數量和投放規模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與總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個良好的配合。
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
肖遠企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銀行業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肖遠企。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過去十年,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同業理財、信託通道較歷史峯值大幅縮減,金融脱實向虛得到扭轉。保險深度從2.98%上升到3.93%,保險密度從1144元每人上升到3179元每人,大病保險制度從2012年建立以來已覆蓋12.2億城鄉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近1.5億人。
目前銀行保險業發展格局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業總資產是344.8萬億元,2012年年底是133.6萬億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市場;保險業總資產從2012年年底的7.4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24.9萬億元,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在全球1000強銀行排名中,我國有近150家銀行上榜。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已成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的總資本從2012年年底的9.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32.4萬億元,資本實力大大增強。
此外,金融監管部門堅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金融資產盲目擴張得到根本扭轉,高風險影子銀行較歷史峯值壓降約25萬億元。不良資產處置大步推進,過去十年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隱患得到消除。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肖遠企説,過去十年,處理了一大批突出的風險點。突出風險點的傳染性、外溢性明顯收縮,穩妥化解、拆解了不法金融集團的風險,對中小銀行保險機構的風險進行了處置和改革重組。據統計,十年間共恢復和處置了高風險中小機構600多家;處置了一大批債務金額比較大、涉及面廣的大型企業的債務風險。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落地金額在去年年底已經達到了將近2萬億元。
金融資產脱實向虛的勢頭得到扭轉,堅決清理脱實向虛、亂加槓桿、以錢炒錢的活動,過去一段時間,特別是過去五年內,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年均增速分別為8.1%、11.4%,低於同期信貸投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從根本上扭轉了資金的空轉,流向實體經濟資金大幅增加,並且中間鏈條也大幅壓縮,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
社會金融秩序基本實現“由亂到治”。銀保監會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發佈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深入推進P2P網貸專項整治工作,五千多家P2P網貸機構全部停止運營。此外,常態化開展銀行保險機構股權和關聯交易的整治,重點打擊掏空金融機構的違法股東和高管。
股債融資累計達55萬億元
李超介紹,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深度顯著拓展。銀保監會大力健全多層次市場體系,推出新三板、科創板,設立北交所,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超。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資本市場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市場體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良性市場生態逐步形成。十年來,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場投資者超過2億,為服務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A股市場分化特徵更加明顯,各方資金更加青睞龍頭股、績優股。常態化退市機制逐步建立,退出渠道大幅順暢。2019年到2021年強制退市家數是之前十年總和的三倍以上,“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性生態加速形成。
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邁上新的台階。實體上市公司利潤佔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目前的接近50%,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總資產十年間增長5.5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目前為26萬億元,十年增長了8倍,行業實力大幅增強。
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有特殊的優勢。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李超表示,不單單是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證監會着重從全面支持科技創新的角度,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特殊的功能,目前來看,效果比較明顯。如,在註冊制試點過程中,科創板、創業板就做了一些安排和改革。設立北交所對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創投、私募在合理退出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制度安排。債券市場設立了創新創業債、科技創新債等品種,給予科技創新企業大力支持。具體到股票市場,設置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允許未盈利、特殊股權結構等符合相應要求的科創企業上市。實行更加靈活的股權激勵機制,這些對推動和促進科創企業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證券超過2萬億美元
王春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資本項目開放穩步推進,已實現較高可兑換水平。具體看,直接投資已經實現了基本可兑換,跨境融資由市場主體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自主開展,跨境證券投資實現多渠道、多層次的雙向開放,境內居民配置境外資產的渠道進一步拓寬,人民幣資產吸引力顯著增強,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證券超過了2萬億美元,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進一步提高。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王春英。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外匯市場可交易貨幣超過40種,交易品種涵蓋國際主流外匯交易產品,十八大以來交易量增長了3倍,2021年交易量達到了36.9萬億美元。
近年來,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今年5月底超過了3.1萬億美元,連續17年穩居世界第一,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重要“穩定器”和“壓艙石”。
在持續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方面,國家外匯局着力提高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資本項目高水平開放,一方面,統籌交易環節和匯兑環節,有序推動不可兑換項目的開放,提高可兑換項目的便利化水平;有序推動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中國政府債券被納入三大國際主流指數。另一方面,積極服務區域開放創新,推動上海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基礎的國際金融中心,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自貿試驗區等對外開放高地在外匯管理創新方面先行先試。
持續推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改革。堅持經常項目可兑換原則,持續深化貿易外匯管理改革,相關業務平均辦理時間縮短75%以上,人力成本減少1/3以上,優質企業貿易外匯結算實現“秒申請、分鐘辦”。積極服務跨境電商等貿易新業態健康發展,支持金融機構為新業態主體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跨境資金結算,在2021年共結算19億筆。推出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跨境融資便利化試點等多項舉措,不斷提高企業外匯資金使用的便利化程度。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