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片大豆產區都去過

每一片大豆產區都去過

每一片大豆產區都去過

初秋,距離江蘇南京60公里的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南京農業大學的試驗田,8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在綠油油的大豆田中,撥弄莖稈枝葉,查看品種長勢,詢問科研進度。在他眼中,大豆就是自己的孩子,“60多年間,中國每一片大豆產區我都去過。”

“祖國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1957年,成績優異的蓋鈞鎰在南京農學院留校深造,由於當時大豆研究人員短缺,從未接觸過大豆育種的他,一種便是一輩子。“做一行愛一行,從來沒有想過去研究別的作物。”蓋鈞鎰説。

上世紀80年代,蓋鈞鎰遠渡重洋,成為南農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在那裏他看到了差距。大豆原產國雖然是中國,但美洲通過科學研究、培育雜交將大豆的產量大大提高,是中國本土產量的兩到三倍。這件事情對蓋鈞鎰觸動很大,“我們自己都不清楚中國的大豆資源是什麼樣子,這是説不過去的。”

回國之後,蓋鈞鎰開始了對中國大豆資源的收集和研究。他跑遍了中國大豆生長的每個角落,當年並沒有保存大豆種子的設備,蓋鈞鎰和學生們就買來醃菜罈子,裏面放上乾燥劑,將大豆研究的希望存放在這幾萬個瓶瓶罐罐之中。

從業60多年,蓋老的很多學生都已到了退休之年,而他還奮戰在科研一線。上午8點半準時來到辦公室,每天閲讀大量中外文獻,編纂大豆資源書籍,下午六七點才回家休息,日日如此。“我的團隊還有幾十名年輕的大豆研究員,我希望能夠成為他們的榜樣,儘量多傳授他們知識。”蓋鈞鎰放不下他的學生們,也放不下這粒小小的豆子。

實現大豆自給自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202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9651.8萬噸,自給率不足15%。“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提高大豆自給率,力爭早日實現‘大豆自由’。生命不息,奮‘豆’不止。”蓋鈞鎰堅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有朝一日,定會實現“日暮平原風過處,菜花香雜豆花香”的盛景。(記者白光迪)

《人民日報》(2022年09月23日07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75 字。

轉載請註明: 每一片大豆產區都去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