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連續5年超97%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財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係到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尤其是2014年建立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制度以來,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呈上升趨勢,從2017年到2021年已連續5年總體合格率在97%以上,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近兩年合格率均超99%。
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呈現出樣品批次逐年增高、監督抽檢覆蓋不同環節與不同業態等特點。監督抽檢成為發現質量問題的一把利劍,也是提升產品質量的基本手段。數據顯示,與日常消費相關的肉蛋奶米麪油等抽檢合格率均連續多年維持在97%以上。不過,我國食品安全仍面臨多重挑戰,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超標和農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不容忽視,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依然任重道遠。
食品安全整體穩中向好
食品安全信息公開的制度化和常態化,是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動員各界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基石。自2014年建立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制度,我國食品安全整體形勢穩中趨好。
根據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除2014年全國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4.7%外,其餘年份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一直穩定保持在95.0%以上。尤其自2017年以來,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的高位水平,2021年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達到97.3%,比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合格率別為96.9%、97.2%、98.7%,2017年至2021年,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9.5%、99.9%、99.8%、99.89%、99.88%。
從2017年至2021年的國家抽查看,肉蛋奶米麪油等日常消費大宗食品抽檢合格率均維持在97%以上。其中,蛋製品均在99%以上,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99.7%和99.8%;乳製品連續5年抽檢合格率在99%以上,其中2020年和2021年抽檢合格率均達99.9%;糧食製品連續5年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2021年升至99.2%;食用油及其製品抽檢合格率2017年為97.7%,2018年至2021年連續4年均在98%以上;肉製品抽檢合格率均在97%以上,2020年以及2021年均為98.7%,較2017年提升1個百分點。
其他與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飲料、水產製品、方便食品、薯類和膨化食品等2021年抽檢合格率均在98%以上,較2020年微升;食用農產品和酒類2021年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6.9%和97.6%,較2020年的97.8%、97.8%微降。調味品抽檢合格率與2020年持平,均為99.2%。
此外,除2017年之外,2014年以來保健食品的抽檢合格率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由2014年的93.6%增長至2021年的99.58%,上升了6個百分點,監管成效顯著。
隨着重點監管領域監管水平的提高,行業發展也趨於規範。2021年9月6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時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工介紹,我國食品質量、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持續好轉,乳製品中“三聚氰胺”已連續12年零檢出,蛋製品中“蘇丹紅”已連續7年零檢出。
監督抽檢成發現問題的基本手段
一串串數字背後,離不開我國抽檢制度和標準的不斷完善。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已形成全國性的網絡化體系,並覆蓋不同環節與不同業態。
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整理的食品安全抽檢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本級在全國範圍內監督抽檢食品樣品14.2萬批次,2017年則達到了23.3萬批次,年均增長17.97%。自2018年3月組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以來,全國範圍內食品監督抽檢樣品批次逐年增高,2018年至2021年分別達到335.6萬批次、473.7萬批次、638.7萬批次、695.4萬批次。
監督抽檢成為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手段。上述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分別在市場環節檢查食品經營主體2187.4萬家、1096.2萬家,抽檢樣品116.3萬批次、144.4萬批次,發現問題經營主體74.7萬家、54.1萬家。2017年發現違法違規問題7.1萬個,在生產環節查處3.3萬個案件,其中68%由各類監督檢查發現。
抽檢信息公佈力度加大,推動着消費者“用腳投票”,倒逼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在江南大學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研究院首席專家、院長吳林海看來,食品安全抽檢結構整體向上,與我國抽檢制度不斷完善不無關係。他表示,2014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建立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制度,統一抽樣標準、抽檢項目和抽檢標準,有效消除了原來多環節多部門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存在的計劃分散重複、內容交叉、數據缺乏有效利用等問題,增強了食品安全抽樣檢驗工作的科學性、規範性,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2015年8月開始,我國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模式,初步解決了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存在的檢查任性和執法不公、執法不嚴等問題,逐步構建了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為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奠定了重要基礎。
目前我國已構建了相對完整的食品生產監督檢查體系,監督抽檢已覆蓋食品供應鏈的不同環節,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網絡,並建立了四級風險分級管理制度,將食品企業的風險等級從低到高定為四檔,並據此確定檢查的頻次、內容、方式。
農獸藥殘留等問題仍突出
儘管食品安全抽檢結果逐年向好,但存在的問題仍不可忽視。新京報記者梳理2015年以來食品安全抽檢信息瞭解到,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劑超標和農獸藥殘留超標等,仍是主要食品安全問題。
從市場監管部門公佈的抽檢情況看,2015年至2021年,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劑超標占抽檢不合格樣品總量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微生物污染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7.9%、30.7%、32.7%、29.6%、28.4%、23.03%、22.40%;食品添加劑超標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4.8%、33.6%、23.9%、25.0%、22.9%、16.17%、12.24%。食品添加劑超標導致的食品不合格率也從2014年的1.8%下降到2019年的0.9%。然而,同期農獸藥殘留超標占不合格樣品總量的比重分別為3.8%、5.5%、9.6%、15.4%、16.7%、35.31%、36.48%,7年間佔比上升最快,已經成為佔比最高的類別。
此外,2015年至2021年,重金屬污染在不合格樣品中的佔比保持在8%左右;質量不達標問題下降明顯,在不合格樣品中的佔比從2016年的17.5%下降到2021年的8.68%。
據瞭解,農藥殘留超標的原因包括施藥技術不到位,施藥中跑、冒、滴、漏問題突出,污染作物和環境;另外,一些農户缺乏合理安排使用農藥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任意加大或減少用藥量、不按照安全間隔期收穫農作物等。獸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包括養殖户不瞭解藥物特點,隨意改變劑量,同時還有不遵守休藥期,隨意縮短休藥期,提前屠宰上市等。
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引起多部門聯動治理。2021年6月,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部署啓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通過加強農獸藥管理,規範農獸藥使用,推動種養殖方式轉變、嚴厲打擊禁用藥物等方式,進一步維護餐桌上的安全。
連續抽檢不合格加大違法懲處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部門始終堅持‘零容忍’”,市場監管總局食品抽檢司有關負責人曾就2019年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回答媒體提問時説,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食品安全領域違法行為懲處力度,對暴露出的問題冒頭就打,對違法者實行最嚴厲的處罰,不斷震懾食安違法行為。
今年2月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總監王鐵漢表示,將進一步推動食品風險分級與信用風險分類的有效銜接,對投訴舉報多、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嚴重違法違規記錄等情況的企業和個人,實施信用聯合懲戒。
同時他提到,對故意違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的,連續2次以上監督抽檢不合格的,不按規定進行產品召回或者停止生產經營的,一律上調食品安全風險等級。對於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企業,直接定為D類。對信用狀況差的企業,市場監管部門將大幅提高抽檢和檢查的比例、頻次,一旦發現問題,從嚴從重從快懲處。
2022年8月9日《食安•十年》新京報食品安全特刊。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