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首次,保險股集體破淨意味着什麼?

3月15日,保險股股價集體跌破每股淨資產,這意味着資金對其前景擔憂,公私募基金低配,險企估值來到歷史底部 。

3月15日,保險股集體跌破每股淨資產。多隻破淨股的出現被視為市場觸底的信號。

將時間線拉長,近一年保險行業整體低迷!

上市險企不僅業績下滑,新業務價值也不如人意,代理人人數更是驟減。

二級市場來看,去年五大險企股價萎靡,其中中國平安股價跌40%,或因為此遭到了公募基金清倉式的減持。

保險股集體破淨

3月15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保險股集體大跌,多個險企破淨。

其中,中國平安收跌6.9%,收盤價為42.65元/股,低於美每股淨資產43.33元,首次成為破淨股的一員。

同時,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也紛紛破淨。

具體來看,15日,中國太保跌收跌8.11%,收盤價為21.65元/股,其每股淨資產為22.94元;新華保險收跌7.53%,收盤價為32.18元/股,其每股淨資產33.58元;中國人保收跌4.04%,收盤價為4.27元/股,其每股淨資產為4.84元。去年11月11日,中國人保收盤價為4.82,,成為A股首次破淨資產的保險股。

此外,中國人壽收跌5.96%,收盤價為24.12元/股。

也就是説,A股市場五大險企中,只有中國人壽目前尚未破淨。

所謂的“破淨”,就是指上市公司股價低於每股淨資產。多隻破淨股的出現,往往被視為市場觸底的信號。

2021年,險企股價萎靡,其中,中國人壽跌近20%;新華保險跌超30%;中國太保、中國人保跌超26%;中國平安跌40%。

二級市場表現不如人意,機構對險企的熱情也降至冰點。在去年,各類機構僅僅對天茂集團有過調研。

此外,險企也遭遇了公募基金用腳投票。

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11.2億股保險股,環比減少4.7億股,環比下降35%;較今年年初減少10.5億股,減幅為48%。隨着公募基金減持及股價下跌,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對保險板塊的持倉市值為466億元,環比縮水307億元,縮水幅度達40%。

申萬宏源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險股的主動偏股公募重倉佔比僅為0.2%,呈“超低配”狀態

保險行業面臨哪些問題

近一年,可以稱得上是保險行業的至暗時刻。

首先險企淨利潤集體下滑。在2021年第三季度,除了中國太保外,其他4家保險公司淨利潤下滑均超過30%,甚至腰斬。

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新華保險在2021年第三季度的營收分別為2690億元、1751億元、1390億元、519.1億元;同期應對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36.3億元、75.27億元、38.91億元、14.08億元,分別同比下滑31.22%、54.5%、36.57%、51.23%。

只有中國太保在該季度歸母淨利潤下降幅度小。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太保歸母淨利潤為53.82億元,同比變動為-0.5%。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險企淨利增速較快,然而在第三季度業績為何大變臉?

以中國人壽為例。中國人壽副總裁直言,公司業績增長不及前兩個季度是因為投資收益遜於前兩個季度。

縱觀險企的投資方向,房地產可謂是險資的心頭好,中國人壽也不外如是。

不過,2021年的房地產行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走勢。在上半年,部分城市因為房價上漲過快被“約談”;此後融資政策的收緊再加上恆大事件持續發酵以及部分房企出現債務違約讓整個行業風聲鶴唳。

在次背景下,被此前被稱為“香餑餑”的房企股權成了燙手山芋,被險企頻頻拋售。

據統計,在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人壽減持萬科A、招商蛇口。其中,萬科A已經被中國人壽連續5個季度減持。在2021年二季度,中國人壽持有萬科A7947萬股,而到了第三季度,其前者的持股數量降至7084萬股,減持數量為863萬股,而在第三季度萬科A股價跌幅5.36%。

此外,中國平安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816.4億,同比下滑20.8%,業績下滑主要受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的影響。

歷史首次,保險股集體破淨意味着什麼?

來源:看究竟App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投資收益下滑,險企的新單保費和新業務價值無一例外出現下滑。

根據2021年報,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新華保險、中國太保的新業務價值分別為273.87億元、298.67億元、24.12億元、40.90億元、新業務價值102.31億元;分別同比下滑11.7%、19%、25%、21.7%、8.9%。

同時,上述五大險企的新單保費也增長乏力。其中,中國人保、新華保險、中國太保的新單保費分別為3441億元、1006.10億元、 2,245.18 億元,同比變動2.2%、3.9%、 3.7%。

而作為保險行業中龍頭企業的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新單保費出現下滑。數據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兩家險企的保險收入分別為4222億元、1339.14億元,同比下滑5.17%、8.4%。

開源困難不得不節流,而控制甚至減少代理人或成為方法之一。

在今年2月份,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2021年底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保險公司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執業登記的銷售人員為641.9萬人。其中,保險代理人590.7萬人。而在2020年末的保險代理人為842.8萬人。一年時間,保險代理人減少了252.1萬人,同比下降29.9%。

中國人壽副總裁詹忠也曾在業績報上表示:後疫情時代,就業選擇偏保守,就業環境也相對趨於穩定,所以增員難度進一步加大。從未來發展角度來看,代理人隊伍的規模預計不會再出現大幅度增長

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分析:當前行業正值轉型陣痛期,預計2021年全年及2022年開門紅業績均承壓;短期人均產能提升不足以彌補人力下滑,預計2022上半年前難見覆蘇。

如何“破局”

正如上文所述,當前保險行業整體低迷。而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保險企業面臨着很大挑戰。

首先是政策影響下,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險企佈局中國的保險市場。

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宣佈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取消了外資保險公司30年經營年限的准入條件要求,而且將外資股比不再設限的過渡期時間由原定的2021年提前到了2020年1月1日。

在2021年12月,銀保監發佈《關於明確保險中介市場對外開放有關措施的通知》,內容顯示:大幅取消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准入限制,不再要求股東經營年限、總資產等條件。

在此背景下,外資險企加速入場。、

2021年1月,恆安標準養老保險獲批開業,成為首家合資壽險公司開設的養老保險公司。

同年11月,中德安聯人壽股東變更獲批,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轉外資獨資、第二家外資獨資的壽險公司。

12月,匯豐人壽股權轉讓獲批。

中保協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外資保險市場保持增長態勢,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19.4%。所佔市場份額達到7.58%,比十三五期初提高2.78個百分點。

今年的1月初,銀保監會披露,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66家外資保險機構,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2萬億元。而在2018年時,我國有僅有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

外資加速”落子“也在衝擊着本土的險企。在友邦保險”分改子“獲得銀保監會的批覆的同時,市場普遍認為,外資擁有海外運營多年的壽險經驗,或將對上市險企新業務和客羣產生一定衝擊。

此外,互聯網保險也在蠶食份額。

以惠民保為例,其在過去兩年間的數量突飛猛進。據悉,僅2021年,28省份122地開通177款惠民保,覆蓋1.4億人次,保費收入達140億元。

其中,上海的“滬惠保”為例,上線僅兩個月,參保人數累計超739萬,參保率達38.5%,相當於不到3人就有1人投保。

有專家分析,惠民保之所以火爆,首先其價格親民,與商業保險的補充性相結合,實現了商保對社保的銜接,表現為低保費高保額和低門檻廣覆蓋。再者其作為城市地域專屬的保險產品非常符合當地參保人羣的需求

中金公司研究數據顯示:2021-2030年互聯網保險將實現24%的複合增長率,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人民幣。

外資跑步入場以及互聯網保險如火如荼,擠壓了上市險企的業務空間。

不過,不同於歐美保險市場飽和的狀態,中國的保險市場潛力巨大。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從保險密度來看,2011-2019年,中國人均保費不斷增長,保險密度與世界水平差距不斷縮小,但差距依然很大。2019年,中國保險密度441.01美元/人,與世界保險密度819.99美元/人,差距378.98美元/人。中國人均保費與世界人均保費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在空間

業內人士也預測中國保險市場在未來將有一段為期十年至二十年的高速發展期,保險深度將逐步與發達市場水平看齊。

”鮎魚“效應下,本土多家險企也在頻頻提及”轉型“以及”“渠道變革”,以鞏固護城河,這或讓本土險企在紅海中屹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1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首次,保險股集體破淨意味着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