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專家分析:美遏華戰略令德國面臨抉擇

法國《世界報》網站4月15日發表題為《面對美國遏制中國的意願,德國應該作出真正的抉擇》的文章,作者為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蒂埃裏·德蒙布里亞爾。作者認為,德國需要在美國遏制中國問題上作出決定,這將影響德國乃至歐洲的未來。全文摘編如下: 安格拉·默克爾在德國16年的統治帶有全球轉型的烙印。自默克爾上台以來,危機層出不窮。她不斷適應這場全球轉型,在每次危機之後運用自己的卓越才幹將碎片重新聚合起來。 歐盟每次脱身後都變得更強大——起碼從短期看是這樣。同時,默克爾對唐納德·特朗普的粗魯之詞充耳不聞,堅守自己的風格:等待,觀望,儘可能遲地做出正確的舉動。 她是否明白,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並非意外,而是美國社會深度演變和世界突然朝有利於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變化這兩種形勢的最明顯跡象?她是否認為,喬·拜登當選會讓過去那份令人安心的美國庇佑迴歸——而且不限於像慕尼黑年度安全會議這類慣例?現在該由她的接任者們來面對這些問題,而他們的應對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歐洲乃至更廣層面的未來。 隨着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和中美競爭,世界真正步入21世紀。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冷戰時期的大西洋主義觀已經過時。經典地緣政治中大國力量對比的適用性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但地緣經濟極大地增強了這一對比的複雜性。打擊氣候變暖引發能源政策鉅變並提出諸多技術挑戰。大國越來越多地在博弈中使用制裁這種武器。 明顯的去全球化趨勢與其説是減少互相依賴的程度不如説是一場戰鬥,目標是掌控那些與獲取原材料、戰略產品乃至更廣泛意義上的供應鏈有關的關鍵樞紐。 更根本的是,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再分配將取決於在全球層面對數據的獲取和利用。每個國家的分量將取決於其軍事-數字-工業這一聯合體的價值。 自二戰以來,德國構建實力一方面來自充分利用美國在安全領域提供的庇護,另一方面,去政治化的國際貿易在整體上造就了德國經濟財富,尤其促進了它的汽車業。那個時代已經終結。也就是説,未來的德國總理免不了要把重新定義經濟模式和重新定義安全未來這兩件事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處理。這些詞語有時會讓人害怕。正如“戰略自主”之於歐洲。 但面對美國為應對中國而重新打造北約這一意願,德國應該作出真正的抉擇。誰也不能把一個已經棄用的詞語當作保護屏障,一直躲在它背後。這些抉擇將涉及安全、經濟和技術。理論上,德國可以憧憬成為一個大瑞士或者打破德意志特殊道路禁忌,用這條特殊道路拓展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雖然這些關係在經濟領域的發展程度已經相當高了。 但德國獨自走這條路能走多遠呢?反之,它又能接受加強對美國依賴到什麼程度呢?它能迴避自己軍事能力增加及其引發的懷疑問題到什麼時候?在歐盟框架內,它能夠並願意在這方面走多遠? 這些問題必將通過德國與歐洲夥伴之間的深度討論才能得出答案,首先就是和法國討論,因為德國與法國構成了命運共同體。 政治上的21世紀已經真正開始,因為德國其實變成了第一歐洲大國,它接下來的抉擇將決定歐洲乃至整個國際體系未來30年的狀態。

來源:參考消息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4 字。

轉載請註明: 法專家分析:美遏華戰略令德國面臨抉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