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國能源需求預計持續增長 節能降耗刻不容緩
核心閲讀
在過去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都沒有將高效節能放在首位,這些領域仍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十四五”期間,應該高度重視節能降耗問題。
日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世界資源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引領經濟低碳高質量轉型”會議在北京召開。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在未來我國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的前提下,不斷推動交通、建築等領域節能降耗,同時大力提升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佔比,將是未來能源發展重點。
全球碳排放現狀不容樂觀
“今年以來,全球各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4月全球碳排放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7%左右,然而隨着各國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到今年6月全球碳排放水平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5%左右。”會上,世界資源研究執行副主席兼常務董事ManishBapna指出,“從目前碳排放的情況來看,全球各國仍面臨着比較嚴峻的挑戰,去碳化任務仍然艱鉅。”
記者瞭解到,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與去年同期相比,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水平並未出現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影響微乎其微。
在此情況下,自今年9月我國宣佈“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峯,並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以來,“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高頻詞。
聯合國原副秘書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ErikSolheim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此時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願景十分鼓舞人心,對於全球來説,這正是一針“強心劑”。“在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後,日本、韓國也踏上了相應的道路,這也正是中國領導力的體現。”
節能、低碳是未來能源發展重點
在與會專家看來,碳減排行動已是刻不容緩。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對於我國而言,在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挖掘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的節能空間,推動低碳能源發展尤為重要。
“儘管設立了碳達峯目標,但這也並不意味着中國能源需求不再增長。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後,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總量仍將持續增加。”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節能降耗是一項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在過去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都沒有將高效節能放在首位,這些領域仍有巨大的節能潛力。”
周大地同時強調稱,在“十四五”期間,我國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需要大幅提高,新增能源裝機需要儘可能用非化石能源來解決,新增部分應做到低碳甚至零碳,光伏、風電、水電以及核電等低碳能源不僅需要用於滿足需求,更要逐步替代高碳能源。
同時,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徐華清也指出:“我國的碳達峯是建立在最大限度滿足老百姓高品質生活需要以及零碳未來的基礎之上,但要在未來十年內實現碳達峯,我國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
倒逼機制、目標導向尤為重要
在會上,多位與會專家強調,碳排放達峯不應以2030年作為設想規劃的目標年,“力爭2030年前達峯”更意味着“提前”。
徐華清在會上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其中最核心的點就是兩個'前'。這是強烈的國家戰略意圖和政策導向,也明確提出人類需要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周大地也指出,碳排放達峯不應以2030年作為設想或規劃的目標年。“如果僅能在2030年碳達峯,這一目標實現得越晚,風險也越大。要實現碳達峯,理應在達峯年前2、3年甚至更早,就開始大幅降低碳排放速度。”
對於未來規劃,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則建議,對於碳減排工作來講,政治意願以及預期將起到全局性、戰略性的作用,在“十四五”規劃中應建立一個倒逼機制,具體措施可包括建立制定碳減排總量以及人均指標、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列入宏觀經濟經常性考核指標等。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能源與氣候部主任楊曉亮則建議,應在“十四五”規劃中全面納入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指標,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市場化減排機制,加強自下而上的地方行動,鼓勵先進區域、省市率先達峯,加快疫後綠色經濟重建。另外,各行業自發的積極推動,以及民間力量的參與,作用同樣重大。(記者李麗旻)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