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領取65000元保障金……遇到這樣的活動,你心不心動?繼北京商報報道了輕鬆保自動續費問題後,近日,又接到了張琳(化名)的投訴。她表示,自己看到輕鬆保免費領取保障金的鏈接後,本着“薅羊毛”的心態點進去,卻沒想到領福利變買保險,並陷入了“連環套”,自己成了“被薅的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為一探究竟,3月2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在“輕鬆保嚴選”微信公眾號首頁,“免費領取保障金”的活動十分誘人,但參與活動後,很難“全身而退”,會進入一個接一個的投保鏈接,稍不注意就會連續投保……
免費領保障金?福利背後竟是保險“連環套”
“免費領取保障金”“點擊免費領取最高65000元健康金”“您有一份65000元健康金待領取”……在各大社交平台,你是否收到過此類活動的推送或廣告?
近日,張琳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自己通過輕鬆保的鏈接免費領取保險產品,卻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投保鏈接的“迷魂陣”。
根據張琳提供的線索,北京商報記者參加了輕鬆保免費領取健康金的活動。在參與活動時,先後被推薦購買百萬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等各類保險產品,且有些推薦頁面“偽裝”成紅包,福利與投保真假難辨。
記者在輕鬆保嚴選平台的活動頁面參與免費領取健康金活動時,點擊了頁面上最明顯的“完善保障”按鈕,平台隨即進入了投保界面,投保產品是一款百萬醫療險產品,由於無意付款投保,便打算退出。
可當北京商報記者點擊退出,頁面卻跳出一個微信紅包樣式的彈窗廣告,上面寫着“您的好友16人已領取,200萬醫療保障金”等內容,並附帶一個標有“開”(繁體)的按鈕。
記者隨即點“開”發現這依舊是保險產品鏈接,頁面介紹稱該產品可覆蓋重疾和輕症。可當在該產品頁面投保後,平台又彈出了一個投保頁面,告訴記者“獲得繼續添加150萬意外保障機會”。
這次記者沒有付款投保,可退出之際,頁面又彈出了一個類似紅包的彈窗,顯示“您被選為幸運用户,150萬意外保障金”……
互聯網式營銷不能生搬硬套,平台引流需把握尺度
對於輕鬆保通過免費贈險活動向消費者接連推送保險的情況,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分析表示,首先,如果活動寫明“免費領取健康金”,實際贈送的卻是健康險產品,這存在誘導的嫌疑,因為保險事故是否發生和是否能拿到理賠款是不確定的,而健康金卻是明確的,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其次,平台的引流操作存在誘導投保或套路投保行為,涉嫌損害消費者利益。
北京格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郭玉濤表示,部分平台將保險產品包裝成了免費或者微小費用增值服務,容易讓消費者對該服務性質與費用等產生誤解,繼而作出錯誤意思表示,存在誤導性銷售和欺騙性銷售的嫌疑。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則認為,如果只是一層嵌套還算正常,有的消費者的確需要提升保障,這樣的提醒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多層嵌套則不應該被認定為一種正常的銷售行為。
北京商報記者就“贈險變投保”相關問題向輕鬆保發函採訪,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在互聯網行業,通過免費活動、免費領取、首月1元等形式引流是常見的,互聯網保險平台必然依賴流量獲客,但在獲客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宣傳的尺度,注意合規性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引流手段和互聯網營銷思維都能完全遷移到保險行業。保險作為金融產品,對宣傳用語的表述、續保續費、核保回訪都有嚴格而明確的要求。”某互聯網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如是分析。
銷售和非銷售頁面應“隔離”,消費者勿貪小利
面對套路投保、涉嫌誤導銷售等問題,監管部門未來應如何加強監管和規範?平台又該如何整改?
實際上,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的2022年首期風險提示,已經提醒了消費者,在保險營銷中,有以“首月0元”“免費保障”等為噱頭的誤導投保“套路保”行為。
北京銀保監局也發佈過類似風險提示:“首月僅1元” “免費送保障”……部分保險機構在通過廣告引流開展互聯網保險銷售業務過程中,存在過度營銷、誘導消費等問題。北京銀保監局還全面叫停了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在京發佈存在過度營銷、誘導消費問題的營銷宣傳廣告。
上述互聯網保險公司有關負責人指出,根據目前行業出現的新問題,未來監管部門整治應該精確到互聯網保險宣傳頁面比例如何劃分,保費、保障期限如何呈現等。
既然部分地區的監管部門已經着手整治,以輕鬆保為代表的互聯網保險平台該如何調整,才能合規吸引消費者,洗清過度營銷、誘導消費的嫌疑?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巖表示,即使是有“免費保障”等廣告引流,按照監管要求,互聯網保險銷售頁面的首頁必須是提示進入投保流程頁面,保險機構應當通過設置提示進入投保流程頁面,對銷售頁面和非銷售頁面進行分隔。而且提示進入投保流程頁面包含有提示投保人即將進入投保流程、需仔細閲讀保險條款、投保人在銷售頁面的操作將被記錄等內容。
作為消費者,在互聯網保險平台領取福利或投保過程中,又該如何“反套路”?張俊巖指出,加強金融保險消費者教育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話題,消費者自身要更多地瞭解保險市場、保險產品和自身的風險保障需求。在進入這些頁面時,消費者就要提高保護自我合法權益的意識,謹慎對待簽字、授權、付費等重要環節。注意閲讀合同條款,確保自己瞭解所簽署或授權的協議內容,避免被引誘連環投保。
另外,根據北京銀保監局此前發佈的相關提示,消費者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不貪小利。知曉“免費”可能是商家為了吸引流量,或是為了獲取大量消費者數據而使用的營銷手段;二是看清產品費率。理性看待“首月1元”等宣傳語;三是務必樹立理性消費理念。仔細、全面瞭解保險產品信息,審慎點擊、確認相關內容,理性投保。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