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劉亮)中國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經濟意味着什麼?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會主席、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4日在參加國際金融論壇第18屆全球年會時對此進行了解讀。
黃奇帆指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以內循環為主,意味着未來中國經濟運行將有五個新特徵。
一是中國將形成更具韌性、更有質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業體系。中國將通過擴鏈、補鏈、強鍊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集羣。
二是中國將從高度依賴外循環國際市場轉向更多依賴內循環國內市場、依賴國內經濟循環體系。未來隨着中等收入人羣進一步增加,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三是由追求產品市場高效流通為主轉向追求要素市場更高效率配置轉變。外循環拉動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程度,內循環驅動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要有深層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四是隨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的加快培育,單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情況會有較大改變,同時從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也將加速形成。
五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對GDP的佔比將有較大幅度提升。勞動力收入佔GDP的比重到2030年預計或上升到50%,2035年以後達到52%。隨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預計到2035年現在4億中等收入羣體會增加到8億,6億的低收入羣體會減半,內需消費能力將大大提高。
他強調,以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不是“內卷”“躺平”,而是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是要形成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在此情況下,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也會形成各方面的新特點。
如中國經濟將從引進外資為主轉變為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從擴大出口為主轉變為既鼓勵出口又鼓勵增加進口雙向並重;從沿海地區開放為主轉變為沿海沿邊內陸協同開放、整體開放、東中西同步開放;從關貿總協定和WTO框架下的貨物貿易為主轉變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共同發展;從融入和適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為主轉變為積極參與甚至引領國際投資與貿易規則的制定修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