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的GE航衞工廠,見證了國際醫療器械商的本土化進程。
11月15日,GE醫療北京影像智造基地Revolution CT下線儀式暨GE航衞成立30週年活動舉辦。GE醫療宣佈,面向中國市場最高端的256排Revolution CT生產線在位於北京經開區的航衞通用電氣工廠正式投產。
GE航衞工廠是GE醫療在中國的第一個合資企業,於1990年開始佈局,1991年與當時的航天部、衞生部成功合資,宣佈創立。
30年的時間裏,GE航衞工廠所在的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製造基地,已經成為GE全球最大的設備製造基地,包含GE航衞和華倫兩大工廠,覆蓋CT、X光機、手術機、乳腺機等數十款產品,供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前,GE全球發貨的CT設備70%產自GE醫療北京工廠,年均出口約佔北京市醫療器械出口額的20%。
在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看來,GE航衞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先進醫療器械國產製造快速崛起與蓬勃發展的縮影。
張軼昊向雷鋒網透露,在過去10年裏面,GE醫療引進70到80款中國研發、中國製造的產品,“Revolution CT產品下線可能是更高、更強的信號,符合國家高端國產的信號。”
高端設備國產化的意義據雷鋒網瞭解,此次正式投產的Revolution CT,在CT掃描覆蓋範圍、掃描速度、圖像質量、掃描劑量和舒適性等方面進行了提升。
基於自身的硬件和成像平台,Revolution CT能夠實現任意心率和心律條件下的一次心跳的冠脈檢查、可以在心血管、神經、腫瘤、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及骨科專業等疾病的成像和低劑量篩查領域,提升醫療效率和患者體驗,幫助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診斷。
Revolution CT在全球上市至今,已經在全球裝機近1000台。
實際上,Revolution CT的國產化,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幫助GE醫療進一步擴寬中國市場。
GE醫療北京影像設備製造基地總經理陳和強向雷鋒網表示,國產化帶來的好處在於,這條超高端CT產線在京落地投產,對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的帶動和升級作用也將逐漸凸顯。
一位醫學影像設備研發人員曾分析道,“進口的高端CT機為什麼貴,一些實力雄厚的醫院購買也要掂量掂量,主要貴在探測器上。”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實現國產化,就對探測器整機、成像芯片與模塊等CT關鍵部件的國產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成像芯片的設計和製造工藝能力方面。
早在2007年,GE航衞就開始籌建核心探測器相關技術、包括成像芯片的設計、製造能力。
通過與美國產線的協作,GE航衞工廠研究了材料特性、基本原理和製程參數,將所有制程工藝進行了技術創新,提高該種高精密產品製造過程的穩定性和成品質量。
近幾年,以GE航衞工廠為代表的GE醫療北京製造基地在關鍵部件國產化方面快速成長,產品設計和工藝流程上均有很大的突破。
尤其是被譽為“CT視網膜”的成像芯片部分,這個“關鍵中的關鍵”讓GE航衞的品質目前已經成為國產高精密的代名詞,部分工藝還被GE醫療美國工廠所採納。
陳和強向雷鋒網説到,我們有影像芯片的製造基地已經落地在北京,從供應鏈角度來看,合作企業大部分是國內甚至是亦莊經濟開發區內的企業。
張軼昊表示,未來幾年內,GE醫療北京工廠會逐漸加大高端CT機關鍵部件的國產化採購,實現本地製造企業的精益管理、品質管理、高複雜度技術的升級,帶動國內供應鏈向世界頂級高精密特種金屬加工的質量和管理水平。
據雷鋒網瞭解,當前,GE醫療北京基地的供應鏈遍佈全球,中國國內的供應商超過150家,主流產品的零部件國產化率已達85%。
新30年的“老朋友”除了生產環節的供應鏈,銷售環節的供應鏈同樣重要。
我國地廣人多,分佈在各地的醫療機構近100萬家。面對數量龐大的醫療機構,醫療器械生產廠商通常不具備直接的銷售能力。流通環節則連接了醫療器械生產廠商與各級醫療機構,在產業鏈中扮演了紐帶角色。
作為GE醫療設備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國藥集團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這次活動上,GE醫療與“老朋友”國藥集團簽約了新30年戰略合作,在科技研發、智能製造、渠道建設等全產業鏈條上實現進一步的協作。
今年的進博會期間,GE醫療與11家中國醫藥流通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立GE設備原廠售後服務終端推廣團隊,並逐步拓展備件物流體系。
而國藥控股的瀋陽有限公司、國藥控股廣州有限公司、國藥控股湖北有限公司就在這些合作伙伴當中。
張軼昊表示,國藥集團在運營、渠道、生產等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GE醫療跟國藥集團的合作,開啓了很多最高端醫療產品進入中國的先河。
“在過去的30年時間裏,在與國藥集團的合作下,北京工廠幾乎把所有產品線,從CT、X光機、血管機到骨科手術機、介入血管造影設備、乳腺機等數十款的產品線都引進來。”
國藥控股黨委書記、國藥器械董事長於清明向雷鋒網表示,醫療器械是大健康產業的國之重器,是高科技的集合體,黨中央、國務院提出還要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國藥集團特別是在國藥器械板塊,在國內有幾百家的企業,這些企業專注於服務醫療的終端。
國藥器械黨委書記總經理李揚也表示,國藥器械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相對獨立、完備的醫療器械供應鏈體系,目前也是流通領域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
最近三年,國藥器械在區域診斷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等醫療服務領域進行佈局,下一步則是在這些業務線形成全國性的網絡。
在更早前的CMEF博覽會上,國藥器械發佈了“FLI v2.0 供應鏈全場景解決方案”,幫助醫院進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因此,站在國藥器械的角度來看,李揚認為,國藥器械將來絕對不僅僅是一家流通企業,更長遠的佈局是成為高度專業化的醫療器械全產業鏈平台。
“與GE醫療的合作,是為了完善國藥器械在工業方面的佈局,為我們工業體系搭建積累相應的經驗。”
監管與政策,國產化的“催化劑”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與國家監管層面的領導也出席了本次儀式。
醫藥健康產業是北京着力發展的十大高精尖產業之一,是亦莊經濟開發區的四個主導產業之一。
在這次GE醫療高端CT的揭幕儀式上,北京市副市長殷勇表示,北京亦莊經開區是北京兩區建設重要的承載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個集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政策優勢於一體的經濟功能特別的區域。
當天,GE航衞還獲得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授予的“北京醫療設備國產化示範基地”稱號。
殷勇表示,“在下一階段,亦莊開發區將圍繞資金支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人才發展等方面進一步出台政策措施,為包括GE醫療等在內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服務。”
而從器械審批的角度來看,高端、創新的醫療器械也迎來了一個黃金的發展週期。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景和表示,從2014年發佈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以來,已經批准創新醫療器械96件,今年已經達到了23件,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國造世界性的醫療器械,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家藥監局通過應急審批程序,已經快速審批了51種診斷試劑,有利地滿足了疫情的防控需要。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和診斷裝備國際市場份額要大幅度提高,高端醫療裝備市場國產化率要大幅度提高,實現醫藥工業中高速發展和向中高端邁進,要跨入世界製造強國行列。
而從制械大國到制械強國,需要有顯著的制度優勢、優秀的產業羣體、卓越的創新能力、完善的監管體系。
徐景和表示,國家藥監局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出台推動高端醫療器械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同時也激勵全球高端醫療器械企業將其產品在中國研發、在中國申報、在中國生產、在中國使用。
而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全球高端醫療器械將進一步縮短“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GE醫療的移動X光機“小蜻蜓”,這是一款國外進口的產品。
疫情期間,為了能夠引進國內生產,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藥監局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在一年半到兩年的常規引入週期下,最終只用了3個月左右,速度不可謂不快。
因此,國家監管到地方激勵、政策審批等環節的支持,也將成為國際醫療器械商“本土化”的重要助推力量。
而立之年,不破不立從GE醫療本土化的案例中,我們能看出“本土化”對一家企業提出的要求與考驗。事實上,“本土化”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孤軍奮戰”,而是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助推。
對於一個人來説,30歲是而立之年,對於一家企業來説也是如此。
正所謂不破不立,如何在已有的思路上增添更多時代的元素,張軼昊對GE醫療未來的本土化戰略也進行了一番規劃:“過去30年,我們是在推動本土化的產品、服務、渠道;未來30年的關鍵詞則是國產化,所謂的國產化,就是全系列的產品線(從低端、中端到高端)、全產業鏈(從供應、研發、製造、銷售、售後)以及全面性的人才。
“我們不僅僅要跟全球同步,還要在中國提前上市最高端、最優秀的產品,繼續把全面國產、數字賦能、合作共贏貫徹到底。”